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所大学和她的人·象牙塔里的追梦人

(2011-04-09 21:02:11)
标签:

厦大

厦大九十周年

校庆

校庆特刊

厦大人

林丹娅

女性

文学

杂谈

分类: 特别策划

《凌云报》校庆特刊·七版 一所大学和她的人

 

象牙塔里的追梦人

 

    【编者按】教师在培育人才的百花园中吐露着芬芳,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大学的主体,体现着一所大学的素质和水平。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他们是永远的追梦人。

 

林丹娅:三重身份,三种幸福

 

                                                     本报记者  汤向男

    林丹娅,笔名丹娅。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文学、性别与文化等。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作品有《白城无故事》、《生命的流象》、《女性景深》等。主持“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台湾女性文学史”等国家、教育部、省社科项目。

 

“学校是心灵最自由的地方”

       32年前,林丹娅在当年的高考志愿中一连填了几个“厦门大学中文系”,只因自小喜爱读书的她“听说上了中文系能读到好多书”,就铁了心要上中文系。还因为喜欢大海,厦门大学就在海边上,所以,厦大中文系成为她坚定不移的选择。

    林丹娅在《我们7901词语》中生动地回忆了当时求学的经历,“为了能在稿纸上磨练出一点好东西来,我们有几个人没有过晨昏颠倒、废寝忘食的经历?”林丹娅非常喜欢中文系老系主任郑朝宗先生,他通古博今、学贯中西,教给学生三样硬功夫:外语、古文、好笔头。有了“好笔头”的的鞭策,林老师的创作也就“名正言顺”起来。大学二年级,她的第一篇小说《兰溪水清清》正式发表。“那是个文学的黄金激情时代”,林老师感慨万千。

    随着林丹娅在专业研究领域的声名鹊起,有不少名校向她抛出“橄榄枝”,但林丹娅都不为所动,她对厦大情有独钟——对她来说,这里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在这里付出也在这里收获”。厦大校园仿佛远离了纷繁世间的喧扰,“是心灵最自由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安心读书、认真做学问。

 

“女性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

    作为文学研究者,林丹娅特别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而她本身也是一位女作家。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让林丹娅对女性的研究更为立体和透彻。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身为女性的我,始终活在女性的世界里,因此从来就不能抑制、也不会隐瞒自己对女性有着更深切的关注与偏爱。”

    林丹娅主编的《中国女性文学教程》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点教材,作为高校文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有关学者指出,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中国高校主流课程,妇女/性别的研究走向学科化、主流化,有助于中国构建两性和谐的社会。

    身为一名教师,林老师希望把自己的理念传播给她的学生,改变大家传统的性别观念,摘掉对两性问题的有色眼镜,让人们意识到“女性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虽然困难重重,但林老师充满信心,因为“女性声音的缺失,意味着社会的不完整,是有悖于我们今天发展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 如今,林丹娅的一位已毕业的男学生,就在他的中学里首次开设了“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

 

“不要低估年轻人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人文学院中文系的郭焱这样形容她的老师:“非常温柔充满母爱,喜欢发散思维,充满活力,可以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工作协调得很好”。

    1982年,林丹娅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她赶上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黄金时代。有不少朋友劝她放弃教书,去做全职作家。林丹娅坦言,写作作为表达自己的一种渠道,确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生带给她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与感动,让她体认到了更大的满足。

    2008年,女性主义话剧《阴道独白》在厦门大学上演,反响强烈。《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科学时报》等各方媒体的纷纷报道,让这场演出的讨论从校内扩展到了校外。

    其实,早在2006年,林老师就把这部剧的中文版带到厦大播放给她的学生看。“我虽有勇气把剧本带回厦大,却没有想到我们自己会克服那些预想中的障碍,去演这部编剧甚至可以不要版权但绝对不能改剧名的戏。”林老师坦言,“我们恐怕还是会如编者所预见的那样,在大庭广众面前羞于启齿。”

    但该剧最终还是被林丹娅的学生们发动全校学生志愿参与并搬上了舞台,从最初质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部厦大版的‘独白’”开始,学生们反复和林丹娅商量,将其改编成反映中国社情的剧本,并最终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男女学生都认真排演剧本。“永远不要低估年轻人认知与把握事物的能力。”林丹娅骄傲地说。她曾经没有勇气做的事情,她的学生却勇敢地做到了。从《阴道独白》到《美人计》到《风语》,演出者与观众的热情与反响,印证着性别教育的教学实践这一方式带来的成功。正是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和教学相长中,林丹娅不断地感受着作为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厦大“土著”成长史

 

本报记者  范佳佳

谢愉虹,2004年考入厦门大学法学院,2008年保送国际法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嘉庚奖学金。曾代表中国大陆地区高校赴香港参加全球第五届Willem C.Vis国际商事仲裁大赛。现已被厦门大学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研究中心聘用。

 

谢愉虹在厦大度过了七年,是一位标准的厦大“土著”。七年时光洪流的沥淘足以让青涩褪却,谢愉虹说:“真的很幸运能让厦门大学见证我的成长。”

    七年前,19岁的谢愉虹考入厦门大学法学院,但这个厦门姑娘一时沉浸在未能上北大的伤感中,在电影和小说中躲避与厦大新生活的交流。然而不久之后,谢愉虹就发现这样的生活更让她“找不到自己”。在一次听讲座的过程中,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文奇的一句话给了她巨大的触动:“人不要太有理想,享受当下,做好自己当前该做的事。”谢愉虹开始思考自己在厦大该做些什么,才无悔于青春。她开始更多地去听讲座,各类讲座就好像打开未知世界的一扇窗,谢愉虹通过这扇窗看到了一片新的天,2010年获全额奖学金去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暑期访学的机会也是她从讲座上中获取的信息。

       20088月,谢愉虹被选进法学院辩论队,征战11月的中国第二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参加完9月份的司法考试,谢愉虹比其他从暑假就开始准备的队友起步晚了很多,而她负责的又是《罗马规约》中最枯燥的战争罪部分,英美法系的判例分析之复杂难懂,使得几乎没有国际公法知识积累的她毫无头绪。为了赶上队友,她随身带着打印出来的国外学者论文,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就读。那段时间,谢愉虹每天必去法学院的图书馆。“每天晚上伴着管理员闭馆关门的声音收拾东西,心中充溢着满足感。”

       谈起研究生生活,谢愉虹笑着说,“读研之前,听说硕士阶段的课程挺轻松的,谁知第一学期我一周有14节课,每天25节不等,几乎每门课都有繁重的阅读任务,还都有论文要做。”谢愉虹有点不适应,写专业论文时也不敢随便下笔:“论文不能总是像本科阶段那样模仿甚至拼凑,研究生应该有研究生的样子。”谢愉虹耐心地阅读了大量论文,从核心到外围一篇篇地查找资料、发现空白,而后去论证,慢慢地摸索到了一些写论文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更收获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

       七年过去了,谢愉虹已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成熟自信的厦大老师。“厦大这种不疾不徐地学习生活节奏,能让你慢下脚步来,去观察生活,细细的体味生活的本质,这是国内的很多大学给不了的。”谢愉虹感谢厦大给了她一份宁静的心境——“在这里学习、生活,不追求完美只追求无悔”。

 

工科生的实验室生活

 

                                                           本报记者  周君

林科枝,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林科枝和很多工科生一样,每天过着“寝室-食堂-实验室”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一周至少有五六天的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11点他都“泡”在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生活在外人看来枯燥而乏味,但对林科枝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即使在没有科研任务的时候,他也喜欢跑到实验室里,和大家一起探讨问题、拓展思路,学习累了会开开玩笑,讲讲过去实验室的故事。

    在林科枝的位置上,整齐地摆放着示波器、电压源、开发板、电烙铁等各种电子工程师必不可少的设备。最近,他正为一个项目负责硬件调试和软件程序的编写测试。“在软硬件协同设计与测试中,想要排除问题,需要确保只有一个因变量,再加以分析验证。” 谈到实验总结,林科枝十分专业,过去在科研项目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让他受益匪浅。

    实验室生活虽然相对简单,却也不乏温馨的时刻。让林科枝记忆最深刻的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他和师兄师姐偷偷在实验室旁的会议室,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英格兰与德国那场激动人心的世纪大战。

  三年的实验室生活让林科技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去年12月,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林科技顺利地与杭州的一家知名通信公司签约,毕业后将前往杭州发展。

  许多同学都羡慕工科生就业容易、薪资高,但代价就是实验室生活占用了他们大多数时间。林科技却说,他感谢实验室生活给他带来的珍贵友谊和宝贵的实践机会,是这一切给了他如今的成长与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