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咖啡文化:梦想与现实之间

标签:
咖啡厦大校园咖啡馆杂谈 |
分类: 文化视点 |
《凌云》报54期 四版凤凰树下“文化·视点”栏目
校园咖啡文化:梦想与现实之间
【编者按】向朋友介绍厦大时,总是不能免俗地提起校园里的咖啡馆。在中国的高校中,没有哪一所学校如厦大这般钟情于咖啡,执着于咖啡文化。而距离2007年化学化工学院首个学院咖啡厅建立已经过去三年时间了,厦大的校园咖啡文化,是否已经生根发芽了呢?
http://s4/middle/5f21a538x93fd59979613&690
10月19日,又一座校园咖啡馆——位于图书馆二楼的凤凰花咖啡屋正式对外营业。自朱崇实校长提出要将咖啡文化引进厦大校园以来,厦大校园里咖啡馆的数量不断壮大——2007年,化学化工学院在卢嘉锡楼大厅放置自动咖啡机,并设立学院咖啡茶座;2008年11月,湖畔咖啡厅正式营业;一年之后,1921咖啡学院落户我校;在新建设的翔安校区,医学院也正在筹划自己学院的咖啡厅。
来这里绝不仅仅是喝咖啡
咖啡文化倡导自由,崇尚交流,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咖啡馆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所以,来到咖啡馆绝不仅仅只是喝咖啡。
和医学院的李炜老师见面时,他正和几名本科生在1921咖啡学院探讨学术问题。大家表情轻松,发言踊跃,不时传出的笑声引得周围游客纷纷侧目,大赞厦大学生自由的学习氛围。同行的记者一直在感慨自己的本科时代没有这样的“待遇”,对老师也总是敬而远之。李老师本身有留美经历,他认为咖啡馆应该是校园的一部分。在美国,每个学院都有自己单独的咖啡馆,咖啡馆所象征的自由、静谧的氛围也是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
2007年回国教书,李老师也将自己对咖啡文化的理解运用到了工作中去。他定期带领学生们到咖啡馆交流探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他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收获,就连一些平时腼腆害羞的同学也能够畅所欲言。教学相长的过程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增进了师生感情。
据说,荷兰人最喜爱的饮料就是咖啡。来自荷兰的项目交换生Vincent对咖啡文化有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到咖啡馆不是真的为了“喝咖啡”,而是在于它是一个合适的“地方”,让人们聚在一起,相互讨论、发挥想象力。来自韩国的漂亮女生Nancy也是咖啡爱好者,虽然她表示韩国咖啡馆的消费也不便宜,但是无线网络服务和轻松、自由的氛围还是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若需要讨论学术上的东西,他们会首先选择到咖啡馆去。
梦想碰撞现实
咖啡是件舶来品。所以,咖啡所象征的文化理念在中国也许不能一落地就生根发芽。厦大的校园咖啡馆是否已经营造出了属于厦大的“校园咖啡文化”,也只能交由时间来评断。
凤凰花咖啡屋从成立之初就受到校团委的大力支持,经营权也完全交给学生。来自公共事务学院的三位研究生组成的经营团队表示,他们在筹备过程中受到了很多领导和老师的无私帮助,甚至连朱崇实校长也亲切地鼓励他们,希望他们可以适当地延长营业时间,以便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这里交流。和凤凰花的经营团队一样,湖畔咖啡的负责人章天唱也是一名学生,他经营湖畔咖啡的目的是想要把这里打造成属于所有厦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中心。《一起来看流星雨》剧组曾选择在湖畔咖啡取景,也多少是肯定了它作为厦大地标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咖啡馆的老板们有时也感到很无奈。1921咖啡学院的老板小麦表示,自己为了融入校园文化、创造更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引进国外专业的设备、建立专业的咖啡豆烘培实验室等。小麦还曾向毕业生们征集、回收课堂笔记以及毕业感怀文字,希望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一级级传承下去,但遗憾的是响应的人非常有限。1921店内的钢琴和吉他经常闲置,除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很少有人使用。小麦介绍,1921的常客都是些留学生,他们不怕生,“Hello”之后就会用不太灵光的中文和你聊天。但是若让中国学生开口,则要费好大一番功夫。他们常常会带上笔记本电脑结伴而来,各点一杯咖啡,坐一个下午一句话也不讲。小麦无奈道:“厦大目前没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咖啡文化。”他认为,咖啡文化真正的精髓在于利用咖啡这一媒介在咖啡馆这一平台上碰撞出的新思维与积淀下的文化氛围。不过小麦也很有信心地表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厦大咖啡文化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http://s3/middle/5f21a538x93fd65645252&690
厦大外文学院每年都会举办“院长咖啡”活动,邀请本科生或研究生参加,开始时大家误以为那是“座谈会”,都有些害羞紧张。不过“院长咖啡”提供的轻松氛围让同学们逐渐放松下来,并能够和院长们无所不谈。不过,提到咖啡文化,外文学院的杨信彰院长认为,去咖啡馆更多是欧美人的习惯,在那里人们可以尽情地谈天说地,并且国外大学的咖啡馆消费也很便宜,同学们都习惯到咖啡馆去。然而,中国人更多的是去茶馆,并且去茶馆的一般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有一点和外国人不一样,就是不愿意开口和他人讨论科研。”这也许是咖啡文化在厦大进一步开展的一个阻碍。
自由随性PK小资情调
很多人对咖啡有刻板印象,觉得到咖啡馆消费不过是白领阶层在炫耀小资情调。在美国,喝咖啡就像喝可乐一样普及,而在中国,咖啡却是高档的消费品。
物理与机电学院的符世龙是个不折不扣的咖啡馆达人。早在几年前北京求学时,他就常常流连于京城各大高校的咖啡馆,比如人大的“泊星地”、外经贸的“雕刻时光”等。如今来到厦大,他仍不改泡咖啡馆的习惯。“是咖啡教会了我品味、耐心、思考和坚持。”同是苦涩的饮品,茶因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而稍显凝重和深沉,咖啡则更加的自由和时尚,不需要青山绿水,无需正襟危坐,更平易近人,也更适合年轻人的心态。
法学院2010级硕士生杨雪虽然爱好咖啡,却没有小符的闲情逸致。她认为对于多数仍需要父母提供生活费的学生来说,去咖啡馆是一种奢侈和浪费。所以,杨雪还是宁愿买便宜的速溶咖啡,也不愿到咖啡馆去消费。和杨雪有相同感受的学生很多,经济学院的王宁直言:“咖啡馆是小资的人才会去的地方,不适合穷学生。”这种对咖啡文化的“不认同”直接导致在咖啡馆内除了老师以外,去的最多的就是留学生,而绝大多数的同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选择去咖啡馆。
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咖啡文化
我们倡导的校园咖啡文化,并不是推崇“小资”、“奢侈”,而是一种自由、想象的精神,一种交流、共鸣的氛围。
校园咖啡馆可以成为同学们自由讨论和尽情畅想的精神家园。自由、想象、交流,这也是大学理应拥有的精神气质。当然,咖啡这种历来被冠以“小资”头衔并被认为太过于欧美化的事物,想要进入中国校园并被大家广泛接受,确实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是校园咖啡馆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推广咖啡文化的活动主体,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为湖畔咖啡和凤凰咖啡屋的主管单位,校团委做了许多努力。首先是秉承校园咖啡屋的消费必须大众化、平价化的理念,要求经营团队考量学生的消费能力,以合理的价位吸引学生的消费。那些认为咖啡屋消费过高的同学也许不知道,团委已经要求两座校园咖啡屋一定要有便宜的速溶咖啡,甚至提供白开水。其次,校园咖啡馆也在宣传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和学生社团合作,定期举办一些沙龙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认识咖啡馆、走进咖啡馆。
在团委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下,校园咖啡馆也逐步在营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而含蓄的中国学生也许还需要导师的引导。只有亲身体会到咖啡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同学们才有可能自发地投入其中。
“Once you are free ,You can fly!自由,只有自由的环境才能诞生卓越的成就。”这是医学院的李老师在谈到校园咖啡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时所说的。如今的厦大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而你,是否愿意在这里尽情飞翔?
http://s5/middle/5f21a538x7532f0b49eb4&690
》》背景链接:
咖啡文化在西方
对于西方人而言,咖啡馆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社交礼仪的重要场所。
在法国约有17万个咖啡馆。尤其是在巴黎,一些咖啡馆本身就是颇富历史传奇的名胜。像拉丁区的普洛可甫咖啡馆,就与二百多年前影响整个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联系在一起。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以及大革命三雄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当年,伏尔泰的几部著作、狄德罗的世界首部百科全书都曾在这里撰写。后来,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员、绅士淑女们聚会漫谈的社交场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左拉等,以至后来还以这座咖啡馆的名字创立了文学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现在馆内保存下来的传统装饰、古董摆设以及各种文物特别丰富。
蒙马特的学院咖啡馆是19世纪巴黎大学时代的标志。这周围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以咖啡馆为中心,共同构筑了辉煌的巴黎大学时代。
当然咖啡的价格也十分便宜,在美国,只要2美元就能买到一杯香浓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