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报第49期 第三版特别关注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年纪念
一个是祖国东南沿海的花园学府
一个是黄土高坡之侧的高山峻岭
虽然相隔关山万重
却有一种力量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那就是厦门大学支教志愿者的服务精神
http://s8/middle/5f21a538t906b8cc4fe37&690
http://s3/middle/5f21a538t906b8f92c947&690
他们结束支教 获真情无涯
愿作一粒泥沙
本报记者 林晓燕
叶仲霖,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支教地:宁夏海原县关桥乡关桥中学,任教七年级政治。
叶仲霖初到海原,第一次上公车,就有许多当地人认出他是厦大来支教的老师,并且很热情地给“老师”让座。这也让叶仲霖切身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厦大支教老师的光荣,但也明白光荣的背后是更深的责任。除去日常的教学工作,助学工作占用了支教队员们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开展“一帮一”的助学工作,支教队共联系到了650个资助人。而农村是受助的重点区域,所以分摊到叶仲霖手中的助学任务相当的重。虽然工作很艰辛,但是精神却很富足。
2008年10月28日,叶仲霖在一次家访中发现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田叶叶。叶仲霖没有想到,平时学习如此刻苦的田叶叶身上居然挂着这样一颗定时炸弹。医生说,如果这个阶段不进行手术的话,以后将会有生命的危险。但是,田叶叶一家五口只依靠在煤矿打工的父亲维持生计,家里连上学的自行车都买不起,何况是三万元的手术费。历届支教队从未有过处理此种情况的经验,叶仲霖顶着巨大的压力,还是决心竭尽所能地帮助这个女孩重获新生。也许上帝也看到了他的努力和坚持。在支教队员的奔走呼吁下,田叶叶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捐助善款纷至沓来。终于,在2008年12月,支教队员筹集齐了田叶叶的手术资金。
无独有偶,在田叶叶获得手术机会后,另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马蓉也向叶仲霖发来了求助信。马蓉是关桥中学七年级五班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当优秀,获得过“宋庆龄基金会助学金”、年级“数学竞赛一等奖”。但是,几个月前,叶仲霖已经动用了所有的社会资源来帮助田叶叶。面对马蓉,叶仲霖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但是,马蓉言辞恳切的求助信,字字敲打在叶仲霖的心头。良心的苛责让他没有办法就这样放弃一个生命。最终,叶仲霖还是决定挑战一次来帮助这个孩子。经过反复的思考,叶仲霖另辟蹊径,决心在医院方面寻找突破口,希望能够找到一家医院可以免费为马蓉实施手术。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多方探寻,终于成功说服一家“三甲”医院——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他们同意承担马蓉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治疗费用。而且,为了减轻马蓉家人的负担,医院特意安排了双人病房解决病人家属住宿难题。
“2009年5月9日,我想,我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一天。”叶仲霖在日记中写道。因为那天,前往山东济宁做手术的马蓉顺利回来了。叶仲霖高悬的心也终于落地了。
“支教的日子,有时让人觉得很无奈,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到底能够给与西部的孩子多大的力量。一直以师兄博客里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一个支教老师要有一个情怀,那就是倾注自己的一腔热血情怀,以青年人‘一腔热血’的情怀,去做历史长河的‘一粒泥沙’。”这是叶仲霖在日记中的一段自勉。
梦想的播种者
郑雯,新疆人,厦门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支教地:宁夏海原县回民中学,任教初一生物和初三物理。http://s3/middle/5f21a538t906b8f92c947&690
当老师,是郑雯初中时的人生志向。虽然,随着知识和阅历的累积,很多关于人生的想法都在变迁。但是,当她得知,有这样一个机会——“做一个真正的老师,到西部农村,最需要我的地方”,还是毅然地决定要实现这个最初的梦想。
郑雯的老家在新疆,对于西部她并不陌生。但是,如此贫困的海原,还是深深地震撼到了她。在海原,到处都是低矮破旧的石头房子,大片的田地里植物稀疏。这些田在当地叫旱田,没有沟渠,灌溉全部仰赖上天的恩泽。而海原已经连续几年大旱了,村民的收入甚是微薄。所以,县里到处都有“与其在家受穷,不如外出打工”之类的标语。在那里,学生一天的饮食花费只要两元,食堂里永远只供应两种菜——土豆和白菜,两种主食——米饭和面条。孩子们还会从家里带来“干粮馍”以节省花费。这些馍经常会因为放太久而发霉,但是没有人会因此而扔掉它们,只是会拔掉它们表面的霉点继续吃。
开学伊始,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郑雯让班上的孩子写出自己的愿望,学期末再帮表现最好的同学实现愿望。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些愿望。“我想要一只好的钢笔”、“我想要一双运动鞋”、“我想要一个玩具给我弟弟,因为弟弟看着别人有而自己没有”……“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些小纸片时,内心的触动很大。”郑雯有些哽咽,一双眸子在暮色中分外闪耀。太多的东西我们习以为然,但对他们而言,却是一个“愿望”。他们所求索的只是蚂蚁的幸福。于是,郑雯暗暗下了决定,决心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实现愿望。
回民中学是海原县最好的中学,也是许多孩子最重要的人生中转站。而初三就是这条传送带上至关重要的节点。如果顺利考入自治区重点高中,就意味着有机会进入重点大学,意味着人生地图的巨大更迭。反之的话,他们可能就是父辈祖辈们命运的重复。特别是女孩子,考不上高中,可能就意味着嫁人,在这样的地方过一辈子。那里的孩子虽然单纯,但也成熟,对于家庭,对于人生,他们领悟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所以,孩子们的压力都很大,他们经常会在交上来的作业本上夹纸条,诉说这种焦虑和紧张。而郑雯所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地去开导他们,抚慰他们。“这些孩子很害羞,也很自卑,不善于自我表达,写纸条是他们最常用的情绪出口。”郑雯谈道。
在海原的每一天,郑雯都被一些细小的幸福包围着。在海原的第一个生日,全班学生为她齐声高唱生日歌,孩子们那种用力的表情一直印刻在郑雯的脑中。“那种真挚,我毕生难忘。只有那里的孩子才能给予你那样的真挚。”上课时,因为身体不适偶露的一点微倦,也逃不过孩子的眼睛,下课后便引来了成群的关切。最难忘的还是别离时,孩子们在啜泣中艰难唱完《天使的翅膀》,角落里倚着路灯仰着头努力止住眼泪的小男孩,前排哭成一片的女孩。“当时有种不想离开的感觉,就想一直呆在那儿。”郑雯望向远处,眼神有些迷散。“我们只是梦想的播种者,把种子藏在他们心里,让他们知道他们还是有未来的。外面精彩的世界,他们还是可以触碰得到的。”这是郑雯对于这一年工作的感悟。
他们正在支教 尝酸甜苦辣
本报记者 周伟
张东旭,东北人,第11届研究生支教队队长。
支教地:宁夏海原县职业中学,任教七年级数学。
“今天,是我到海原的第61天。我流泪了,不是因为这里的条件艰苦,而是因为我的学生,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就是感动!--来自于西部贫困地区职业中学的62个孩子的真情所编织的感动……”
叶楠的支教纪实《把梦留住》感动了很多人,也让张东旭开始关注西部和那里的孩子,他真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在西部的土地上书写下自己的青春。“我相信一年不长的支教将会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海原支教地的条件很艰苦,平均4摄氏度的气温,要自己生炉子,住宿空间狭小,地地道道的旱厕……初到海原时,因为水土不服,有些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等身体不适。宁夏属于回族自治区,支教队到那里后,尊重当地风俗,主要吃牛羊肉。海原的人们热情而淳朴,很多时候只要一提及厦门大学,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队员们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每名队员各自担任一门学科的授课老师。一天天的朝夕相处后,张东旭从“张老师”变成了“旭哥”,学生的小纸条从写着“我真的不懂数学,看到数学就怕”变成了“我爱数学,我一定能学好!”。团学工作和助学工作也是支教队的两大特色,每名队员基本上都兼任学校的团委或政教工作,队员也会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筹集资助款,以帮助那里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借助教师节和国庆六十周年的时机,支教队在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支教队每周有例会,一到周末,队员们从四所不同的学校聚到一起,聊聊一周来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还学会了自己做饭。“我们第11届研究生支教队在08年10月初就已经组建了,相互之间很熟悉,到了这边后,我们14个人就是亲人。”
在海原,支教队员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十年来厦门大学为那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的显著贡献。“这里的人们都知道厦门大学的名字。我们的压力很大,压力转化为动力,14名队员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工作。除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计划主要在心理咨询、学术竞赛、文娱体育上多做些活动,并在各个服务学校初步拟定了助学名单。”
而海原的孩子,用他们最朴实的爱--自己亲手叠的星星、千纸鹤,还有满含真挚的信,带给支教队员们暖暖的温馨与感动。“
你爱学生有多少,他们对你的爱就会有多少!”
张东旭用一句话浓缩了他现在的体会。“这里,是留住梦的地方,留住了我的梦,也留住了孩子们的梦。”队友赵萌在日记里留下这样一行记忆。青春无悔,生命因此绚烂!
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他们即将支教 时刻准备着
本报记者
纪娟娟
曹翔伟,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06级学生,新疆乌鲁木齐人,现任学生权益部部长。
谢佳婧,外文学院06级学生,福建厦门人;多次参加支教、义卖等志愿服务活动。
一代又一代,我们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薪火相传,今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子加入到支教队伍中来,将我们的梦想和希望传递下去。9月29日,我校对新一批支教志愿者进行了面试。面试结束后,我报采访了新入选的支教队员曹翔伟和谢佳婧同学,明年他们将怀着梦想与激情来到遥远的大西北,开始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
翔伟是个长相白净秀气的男生,初次见他很难把他和西北人联系在一起,在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到西北肆虐的风沙留下的痕迹。但是他讲话时那种专注的神情和真诚的态度,又透露出西北人民的朴实。谈到为什么想去支教,翔伟说的很坦诚:“我在西北的土地上成长,现在我要回报我的家乡,回报大西北。”
由于平时经常接触前几届的支教队员,在对他们钦佩之余,翔伟也萌生了去支教的念头。叶楠学长的《把梦留住》给了他很大的感触。“尽管西部生活很艰苦,但是那种向上的精神却自始至终鼓舞着大家”,同时翔伟也有一点担心,“由于学校对支教队员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自己没有把握会入选。”在确认自己可以保研后,他正式向学院递交了申请。
学院审核之后,翔伟的申请进入了学校审核阶段,然后是一系列的体检过程。9月29日,面试终于来临了,有一点小小的紧张,但一切都很顺利。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翔伟说会多看一些书来充实自己,并用心去“仰望星空”,真正认识自己,走好未来的路。
谈到对未来一年支教生活的期待,翔伟说希望给孩子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这些祖国的花朵,即使生活在西北荒原上,他们也没有被遗忘,远方有无数的人牵挂着他们,“希望可以把爱和勇气传递给他们,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充满前行的动力……”
面试官曾问过佳婧参加支教的原因,她这样回答: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令自己终生难忘的事!佳婧大一的时候曾经去听过叶楠学长的讲座,当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这可以说是佳婧支教想法的萌芽。
当问佳婧和翔伟面对竞争对手有没有紧张时,两人异口同声地纠正了我的用词:“我们不能说是竞争对手,更多的应该是朋友,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佳婧说自己要好好锻炼身体,“从小在闽南长大,从未去过北国,如果身体不好去了会不适应的!”此外,她也希望可以多读点书充实一下自己。未来的支教生活对佳婧来说,充满了期待与挑战!
谈到为什么要去支教时,两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志愿者》这部电影。其中的一句歌词让两人感触颇深:“用我生命七十分之一,营造一个奇迹,用你轻狂的羽翼,翱翔在这天地……”是啊,假如我们的生命有70岁,那么拿出一年的时间专门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为孩子做些什么,那将是一份多难得的精神财富!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可以想到挥洒在大西北的那些青春岁月,想到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想到那些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
背景链接:
十年,薪火相传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我校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的号召,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而组建的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首批参加该计划的高校,自1999年起我校先后派遣了十一届共99名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宁夏、西藏等地参加支教工作。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我校坚持用严谨、务实、创新的精神推动研究生支教团各项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切实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经过十年耕耘,支教团成果丰硕,已然成为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05年,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得知受援学校体育教学器材极度缺乏,特地从校长办公经费中划拨3万元用于支持当地学校建设。
2005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的赵勇同志率全国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委员代表团到海原慰问青年志愿者,其中一名政协委员在与队员交谈后,深受感动,当场决定为支教团服务的关桥中学捐资20万元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2007年,我校支教队员叶楠出版了二十余万字的《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一书,获得团中央、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08年,在福建省青基会和我校支教团的积极联络下,促成了福建企业捐资25万元在宁夏海原县兴建一所希望小学的重大项目。社会各界通过支教团为当地捐赠的物资总价值已经超过100万元,大大改善了当地受援学校的落后状况。
2006年至2009年,厦门大学党委辜芳昭副书记、副校长等多位学校领导先后率慰问团赴宁夏海原看望各届支教队员,并带去总计12万元的物资帮助各受援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教团利用这些物资帮助当地学校改善硬件条件,相继建设了关桥中学上弦月运动场、广播站、凤凰图书角、南强体育角,海原一中文化长廊,贾塘中学医疗室,并为职业中学添置了急需的饮水设备和供暖设备。
十年来,厦大研究生支教团不仅举办了“山海相连,爱心传递” 、“大手拉小手,情牵西海固”、“同在蓝天下、圆梦西海固”——
六一儿童节圆梦行动、“启明星一帮一”知心工程等活动,而且还在受援学校普遍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支教队员共为3500余名贫困学生联系到“一帮一”资助,这些辍学儿童因此得以重返校园。(
本报记者 耿新)
http://s7/middle/5f21a538t906b897bec1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