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22china.com/uploadfile/20090328123708891.jpg
苦行僧
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词,梵文原意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现在一般比喻为实践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
------作者题记
他说每个月只拿着八九百块的工资也可以生活,吃饭总是可以解决的。脚下泛黄的波鞋和沾满一身油彩的衣服,表明着画家生活的清苦和随意。
在长沙树木岭一家名为韶山餐馆叫党支部的包间里,就着低等酒和土菜,我们谈论着关于艺术的高雅话题。时针指向2010年1月17日中午12点。
http://img26.artxun.com/sdc/e8f/698/635554150/thumbnail_400_400.jpg
http://img26.artxun.com/sdc/e8f/698/635554150/thumbnail_400_400.jpg
面对着的是一个很忠诚的人。
他使人能感觉到老实人的坦率和直白。他没有丝毫油画艺术家的做派,他说他画画纯粹是为了满足自有内在的需要,像需要呼吸空气,需要喝水那样重要,又那样平常。我看了他画的很多画,表达了画家对这个时代、对他撷取包括自然在内的现实生活题材的认识和无比热爱的感情。他的真诚态度使别人相信他是按照一贯对艺术忠诚的原则,从不画违背良心的虚假的画,想通过这些画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毫无保留心扉的人。
这个画家就是曾涤尘。
只有两个人在说着关于艺术的话题,周边却有八个饮食男女在边吃边高谈麻将经,似乎一切都不合时宜。
他对我说:
“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是苦行僧、循道土。像凡高那样或者陶渊明。”
“从踏上艺术之路起,我随时准备讨饭,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的画永远是给少数人看的。”
“我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会委屈自已。”
我临时拟了题目,说我们只能在一个小时内对话完毕。抛出的三个话题是:
一、关于绘画艺术与艺术绘画
二、独立的人格与个性的风格
三、自身艺术个性的形成因素
三个话题有些人其实用一辈子恐怕都不会明白,不然的话,怎么会有数以千万计的所谓“名家”穷其毕生都在重复错误走进绘画的死胡同了呢!
http://2008.hnzqw.com/UploadFile/2008-11/200811121945146401.jpg
http://2008.hnzqw.com/UploadFile/2008-11/200811121945146401.jpg
曾涤尘是一个付出全部时间和思考给艺术劳动的辛勤的画家。他从来不像别人那样被世俗事务占去他的时间,他仿佛生下来就是为了艺术劳动而存在的。他的生活平淡得出奇,每天除了在借居的画室里作画,就是思索与创作有关的事情。
他从世界艺术潮流的走向分析,告诉我艺术中心由欧洲法国转移至美洲美国的原因,两百年颠覆两千年的历史,靠的就是观念和经济。欧洲古代经典的过去和美国波普时代的今天,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
他一再说艺术追求的就是喜新厌旧,绘画如同恋爱,常换常新,它是一种感性的激情。如果你要把它当作婚姻,那你就完了,就该走入坟墓了。
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画家,曾涤尘非常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生存状态,深为这些人的生活而担扰,他虽然无力改变这群人的生活,却默默地用画笔写着他们,企图用自己的画作向社会昭告,以求得各界的关注。
他画平凡的看来甚至有点破落的风景,他发现自然的美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分不开,因而对这风景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更画那些卑微的有着生活重压,来自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是井下的采煤工、乡间的纺织婆、砍樵的老公公、田头的插秧人、马路的清扫妇、撒网的捕鱼翁,等等。虽然这些人过着不太如意的生活,曾涤尘却注意到他们善良的灵魂。要揭示出他们内心世界里埋藏着的美。
http://www.chinashufa.com.cn/files/at2007382105434635.jpg
曾涤尘的绘画作品也有节制地对自然加以变形,并强化和夸张了自然色彩和形体,使作品形成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但他骨子里拥有中国人老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佛家“禅悟”的内涵,使表现主义有了自己中国式的表达方式。他作画不单表现对事物本身的视觉印象,而更多的是以表现事物引发精神上的感动。
曾涤尘说他自己作画,是“用心作画”,也就是用体验而不是用思考,用直观而不是用分析,用统整的把握而不是用疏密的思虑,画笔跟着感觉走,跟着大自然的韵律振动——有时像山洪爆发般急促,有时像潺潺溪水般徐缓,只是讲究气韵生动。
曾涤尘的绘画,不管表现什么题材,他总会希望震动人,造成撞击、冲突的效果。为了获得这一效果,他在色彩里加进强烈刺目成份,又喜欢将形体夸张变形扭曲,或者用大致相近的、漫画的方式去勾描形体。曾涤尘的画仿佛出自一只匆忙的、粗糙的手。
曾涤尘的《重走长征路组画》、《都市丽人》系列,关注的都是民生和普通人生活状态。读《重走长征路.红军桥》,《重走长征路.清晨》两幅作品,如果不是画家不断用充满深情的叙说,我们可能难以从中窥探出王震将军当年从峻秀的湘南山区拔跋的沉重足迹;《都市丽人组画.黑珍珠》画中人身姿曼妙,但脸上一点也看不出丽人的喜悦,是因为经年生活的困顿已经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麻木吗?,《都市丽人组画.秋花》中美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堪重负的身躯被挤压得严重变形,则似乎表现的是底层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释放自己。在画家的笔下,很少看到喜乐开怀的人,这昭示着什么呢、
要真正理解画家的关键概念,我想也许他选择的是用一种悲剧性的绘画方式来表达人间另一面的喜剧色彩吧。
在行文结束时,我想引用一段画家曾涤尘的话:“我希望观众要尽量用‘无意识’的方式来欣赏我的绘画,感受到大自然的力与美,大自然的韵律和内心因艺术产生的欢喜与共鸣。至于所描绘的物体和外形到底像否无须介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