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5f20c9f3g999fdd0fbfb2&690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几千年来,那场发生在春秋时期濠梁之上的哲理对话,携着庄子惠子妙不可言的智慧、逻辑和幽默,令多少人幽思驰骋,久久玩味啊。www.findart.com.cn
作为中华文化谱系中最古老的图腾之一,“鱼”象征着远古时期人们对于食物富足的最朴素的愿望;及至后来,自由、和谐等寓意逐渐丰满了鱼的精神,深化了鱼的内涵,形态灵动、意趣昂然的鱼遂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古往今来以鱼入画者不可计数。
白石老人在自己87岁时所作《三余图》中题道:“前时人谓学有三余,人皆知之。前人有画家为之者,余字借鱼之声,予亦为之曰: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
这“三余”其实渊源有自,脱胎于古人“夜者日之余”---晚上岂不是白昼的多余;“雨者晴之余”---下雨天不能耕田反倒正可用来读书;“闰者岁之余”---一年中竟能多出自在闲散的几天实在赚了便宜。
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lǚ)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读了上百遍,就可以看到其中的道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