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逸  野  情  趣———何亮绘画解读[一]

(2009-05-25 19:35:26)
标签:

书法

莲叶

三余

笔墨

何亮

浏阳

文化

分类: 书画精英

 

逸 <wbr> <wbr>野 <wbr> <wbr>情 <wbr> <wbr>趣———何亮绘画解读[一] 

 

    当我在一个交谈者的脸上发现没有装饰的真率,并从而窥见其内心的深邃时,我由吃惊而惭愧而感激了。读何亮先生的画,似乎就是面对着这样一个交谈者。

 

    何亮先生生长于浏阳乡野,早年曾就读湖南轻专(现长沙理工大学),师从湘籍名家汤清海先生,斋名取号三木书屋。他作画总善于从看似平凡的大自然景物中发现出不平凡的美,砥砺笔墨而成为跳动着生命的艺术。他把对乡土的挚爱之情溶于笔墨中,化成了作品的灵魂。看他那些画幅中的山川涧谷、田塍农舍,牛羊鸡鸭,无不是饱含真情地自心底经笔端流出,没有矫饰,没有矜炫,没有虚劲,没有陈套,那朴美真淳通于大自然之心,通于大众之心。

 

    何亮拥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引来文人画疏放、旷逸的种子,栽种在农村的沃土里。由于大地的滋养,开出了既飘逸又质朴,既恣纵又有人情练达之气的花朵,而真挚自然之美则又是这花的主色调。

 

   充溢于画幅,引起读者精神共鸣的,是总体的情、意、趣、格,而不是局部的枝节点画。面对何亮先生的作品,你会神游于或为清新,或为空灵,或为浑朴,或为绵邈的美的境界,你还未及去辨认那给你造成这种精神境界的物质性的笔墨形式,似乎那笔墨形式很知趣,它在完成其任务后,就悄悄地向后隐退了;当你从神游中醒来,细审其笔墨形式时,又会发现那笔墨形式运用得十分自然、精到。

 

    初次读何亮先生的作品,是几年前在浏阳的一次笔会上。由于耳不太顺,何先生拙于言辞,我们之间未作什么交谈。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其人其作缺少了解。老实说,近些年来,与省内各地、县的书画家交流活动参加过不少,很少见到来自县一级的书画家有什么精彩的表现。来之前,曾耳闻何亮先生善作画,但未引起我过分的注意。但当何亮先生展纸濡墨,几笔下去之后,两条鲶鱼活脱脱展现于眼前时,我不禁惊叹,湖南画坛将再现圣手。

 

    观何亮先生此作,虽纸质一般,但整幅画的墨色是透明的,淡墨处如此,浓墨处亦复如此,这种透明的东西在中国画的笔墨中是最难的,因而也可以说是最高境界。从美学的角度说,能使墨色透明,实在是自己的心胸达到豁然开朗的情形之下才有可能。

 

    笔墨澄明,何亮先生的画在当今湖南画界绝对是一流的。同他比起来,一些成名已久的人物,难免还有些尘埃气。而我总觉得,在古人那里能提倡的隐逸精神,在他身上也可找到影子,且发生深刻的影响。忽视了这一点,就不大好看到他的底蕴了。

 

    这种澄明从哪里来?不完全是从技术上来,而是从心性上来的,像何亮先生这样心性的人,现在画坛似乎少有其人。幸甚的是,何先生偏居浏阳城郊一隅,远离尘世喧哗,少闻人间俗语,这恐怕也是其澄明心性之所在。所以,读何先生的画,这种澄明的感觉始终伴随着我。

 

    从何亮先生的画作中,我们依稀可见到白石翁、石涛这些前辈画家的影子,他的师法借鉴不能离开前辈画家,但他能脱出于他们的藩篱,根据自己对生活、对大自然新鲜、深刻、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来进行艺术创造,并在如何艺术地认识、提炼、表现生活和大自然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路数。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能够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歌德语)

 

     歌德所说的“完整体”,也决不是对自然的纯客观的形似描绘,它是自然中本来所未有的,而是经过艺术家的精神熔炉,熔铸出来的,所以是艺术家心灵的果实;可是这“完整体”又是用人世间的材料熔铸的,是可感可视的感性形象,又内涵着通向心灵的意蕴。

 

    何亮先生的画作,何尝不是其用心灵创作的果实,其果实的硕大和甜美,实在是因为何亮非一般庸才俗手可比拟。

 

   何亮画魚画竹画人物最为精彩,试解读分述如后。

 

              

                   何亮画魚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几千年来,那场发生在春秋时期濠梁之上的哲理对话,携着庄子惠子妙不可言的智慧、逻辑和幽默,令多少人幽思驰骋,久久玩味啊。

    作为中华文化谱系中最古老的图腾之一,“鱼”象征着远古时期人们对于食物富足的最朴素的愿望;及至后来,自由、和谐等寓意逐渐丰满了鱼的精神,深化了鱼的内涵,形态灵动、意趣昂然的鱼遂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古往今来以鱼入画者不可计数。

    何亮先生,在近期的国画创作中频涉鱼事,其深厚的技巧蒙养、独特的美学视角、澹然的哲学意味纷纷溶入鱼画之中,使得笔下的鱼极具性灵之态,在画坛旋起一股清雅之风,独领风标。

    何亮品性天然,处世澹泊,简静质朴的主调给他的艺术风格铺就了一层超然忘尘的底色,腕底风光自是旖旎出尘。何亮鱼画,最先打动你的,就是那种和谐自在之美。或长或短,有纤有秾,无不曼妙而灵动,戏清波,拂水草,在大片留白中演绎着逍遥自在的生命图式。
  
     心和则养身去病,心和则百体皆和。何亮的鱼画中,也体现了这种“和”的精神要义。他笔下的鱼,都是微笑的,和善的,自足的。鱼目活泼明丽,不染一丝阴翳;鱼唇温厚喜乐,一派安详情态。鱼在何亮的笔下有了人文意味的表情,微笑的表情,这是画家人生观的自觉传达,抒写着对和谐世界的美好期待。这是一种心性,更是一种境界。他并没有忘情忘我,而是清醒地保持着与世物的距离,一切都是天然,一切都很美好,随缘顺性,淡心若水。恰如石涛《画语录》中所说,“……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董遇的劝学之论,被人广为传用。苏东坡对此颇赞赏,曾做诗曰:“此生有味在三余。”白石老人在自己87岁时所作《三余图》中题道:“前时人谓学有三余,人皆知之。前人有画家为之者,余字借鱼之声,予亦为之曰: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

    何亮的《有余图》中,“有余”之意有了另一层面的发掘和延展。他说,万事不可做满,此大道也。与白石老人的空灵无所依的三条大鱼不同,何亮的三鱼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可以叫做“落入凡间的精灵”,它们的变形和夸张被限制在受众能普遍接受的程度,半工半写,水草依然和尘世间一般,在它们身外飘摇。画面大片的留白,生动而亲切的气韵在其中悠柔流动。

    画家用他独特的语言告诉我们,世界本来就没有极限,为人生留白,有放才有收,会舍才能得,至此,则大逍遥大自在去之不远矣。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吉祥富裕又与"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的"余"字谐音。逢年过节,喜寿宴席,鱼更是不可或缺,鱼在给人们带来美味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鱼抒怀,以鱼言志,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 

   何亮笔下的鱼是可以细细品味的,把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虽没画水,却见鱼如水中游,有"山水收眼底,诗意在画中"的意境。鱼儿在他的笔下是如此的灵动、欢快,画意与诗境相互印证,艺术的魅力是自然生命的延续与升华,浓淡几笔的写意描绘出一个生动的世界,使画面气韵生动、醇厚有味、意境浓郁、层次丰富,使得自然景色、艺术表现手法和谐统一,呈现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何亮最擅长画的《六顺图》鱼贯而入的排列代表了和谐安乐,健壮的身体上有斑纹清晰的鱼鳞,寥寥几笔即活灵活现;而《九如图》中的鱼儿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形态美,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在阳光下闪耀金色的亮光,充满了华贵吉祥;《富贵有余》中牡丹与鱼的巧妙结合,更有一种华美尊贵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