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代发】袁晓庆:《写在译制片边上》

(2025-03-27 14:04:19)
标签:

文化

佛学

情感

杂谈

分类: 缇缇转儿

               《写在译制片边上》

                     文/袁晓庆

 
   89岁的配音演员赵慎之离世,让我一下子想到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第一代配音演员已经寥若晨星,我特别喜欢的邱岳峰、胡庆汉、于鼎、毕克、尚华、李梓,他们或早或近,皆已谢世。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罗大佑的歌词很能说明喜欢译制片的影迷观影时的感受。影片中谁的声音出来了,耳朵灵光的常常脱口而出,这声音是谁。
   “有人吗?谁在那儿?”“是你,简。”“真的是你。”这是邱岳峰(1922-1983)在《简·爱》结尾时的声音。“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走过去,你可以融化在那蓝天里。一直走,不要往两边看……”这来自《追,捕》里的邱岳峰。
   邱岳峰的音色低沉沙哑(瓮声瓮气的曾被戏谓公鸭嗓子,后生李杨模仿其嗓音出色,之后竟真的有机会给唐老鸭配音),有说邱岳峰这音色不那么理想,说他是以“神”取胜,而我觉得邱岳峰是“音”、“神”俱备。
   “谢谢,你们演奏得很好,很好。”“这个作品要按我个人的理解,要慷慨激昂,要慷慨激昂。巴巴巴巴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这是尚华(1922-2005)给《虎,口脱险》中那个乐队指挥的配音。
   尚华说话鼻音很重,片中喋喋不休又一惊一乍,自然幽默风趣。而在《冷酷的心》中,同是尚华特有的共鸣声,表现出的却是胡安这一角色的勇敢豪爽。到了《悲惨世界》,尚华配音的沙威警长则又是冷峻加上了无所适从。
   “那个花白头发的老人被侃下的头,像活着一样在微笑……”于鼎(1925-1998)在《海岸风雷》开场时一长段独白式的开头,一度引为名句。
   于鼎的声音是粗声厚气的那种,他在《虎口脱险》中为油漆匠的配音与尚华有好多次搭档,油漆匠信誓旦旦:“反正莎了我也不开口。”乐队指挥信口开河:“我也不开口,莎了你我也不开口。”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哎……哎……哎……”《望乡》里阿崎婆一阵撕心裂肺的长哭,让赵慎之(1925-2014)成了“永远的阿崎婆”,如果将影片原版中田中绢代所哭与赵慎之所哭相较,可以听出赵慎之的哭显然有了新的创造。
   在《望乡》中,赵慎之既保持了早年《华沙一条街》等影片中的纯净柔美之音,又发展为后期的苍凉悲怆之声,她运用自己的艺术感悟,成功塑造了不同年龄段的阿崎婆的声音形象,这自然与赵慎之挑战自我、勉力拓宽艺术境界有着关联。
   “我是警察一直追捕的囚犯,我叫冉·阿让,珂塞特要我住在这家里,但我不能有家……我要离开她了,我只是请你答应,别让她知道这些事。另外我有个请求,我希望有时能见到她,我带她长大,即使是我,也有爱孩子的心,这你可以理解。也许我会路过这儿,碰巧向她问候……”声线典雅高贵的胡庆汉(1927-1992),就是《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以至说到冉·阿让,不禁胡庆汉,冉·阿让“以不变应万变的沉稳和含蓄”,就这样被胡庆汉的声音在我国给定型了。当然,胡庆汉也是《巴黎圣母院》中的卫队长菲比思。
   “当兵的,你不等我了?你不守信用。”李梓(1930-2014)的声音甜美,《叶塞尼亚》中一声“当兵的”,娇嗔感让人平添爽洌。据说李梓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善言辞,但她在《巴黎圣母院》中为艾丝美拉达的配音,其声音造型却赋予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光彩。
   “我看你永远当不了侦探,先生,我们比利时人也会有一嘴漂亮的小胡子,我名叫波洛,赫克尔·波洛。”“女士们,先生们,该收场了……”毕克(1931-2001)去世的追悼会上,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他在《尼罗河上的惨案》结尾这长段案情分析的配音。并非仅仅因为毕克自己喜欢这部影片的配音,在电影界这配音更是有口皆碑。
   毕克还是高仓健的“专属”配音,《追捕》《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兆治的酒馆》等片中高仓健的台词,皆来自毕克沉郁浑厚的低音。
   “小虫子围着灯火飞,你让灯火怎么办?”《孤星血泪》中这句像诗一样的话语,是由苏秀说出来的。健在者苏秀(出生于1926年)曾撰文说,她在说这句台词时,故意把后一个“灯火”轻轻往上一扬,这样就把片中角色艾司黛拉的得意、对纨绔子弟的轻蔑给表现了出来——苏秀为配音艺术的发展孜孜不怠,耋耄之年仍然行走在配音艺术的活动中。
   都是不用回忆就会响起的声音。眼下难以一一回顾他们的经典,倒是翻出记录他们配音生涯的专著一阵拜览:上海电影译制厂编著的《魅力人声》,苏秀主编的《峰华毕叙: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苏秀著《我的配音生涯》,曹雷著《远去的回响:六十部译制片的配音笔记》。
   书中记录的是他们曾经的酸甜苦辣,同时也记录了译制片曾经的辉煌,由此,似乎也看到了译制片的未来。



                                                 

                              (2015年1月“一泓观影”专栏)



              《补在译制片边上》


                     文/袁晓庆

 
   前次《写在译制片边上》刊登后的晚间,偶然在央视电影频道看到有关译制片的访谈,便专心看了,居然是“纪念中国译制片事业65周年”的专题片《永恒的魅力》,心想,就有这种巧事,本来却是不知译制片65周年的事儿。
   接着还是为了“纪念”,电影频道持续播放了《虎口脱险》《黑郁金香》《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叶塞妮娅》《魂断蓝桥》《流浪者》《卡桑德拉大桥》这7部译制片。
   虽说这些片子家里都有影碟,但这几个晚上,我还是守时如约地一部部看了——就好像买书不如借书,买来的书常常没有赶紧看掉的想法,倒是借来的书,要还,便常常先行看掉,看这几部译制片,就有这种逼着自己看的感觉。
   不过到点看起了片子,却没了丁点儿逼迫的意思——早年重复多少遍、花费多少时间去看的这些电影,已随着近些年忙东忘西地流逝而去,眼下一个触碰,便恍若昔日重来了。
   这次重来的时候,好像电影的故事情节已退居其次,注意的,是片中角色让人享受的声音。因为故事情节很熟了,而这些声音在如今的译制片中几乎不复存在。
   童自荣、杨成纯、乔榛、刘广宁、丁建华……这些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第二代”配音演员们,他们的声音,听来个个亲切,而且耳熟能详。
   《黑郁金香》中透现着童自荣“佐罗”的味道,哪怕片中让他配音时硬要区别一下孪生兄弟两人的声音,那还是“佐罗”的神采,不要以为这是“千片一律”,只因译制片粉们认定了潇洒“佐罗”童自荣。
   “朝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现在请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呀”,这是杨成纯在《追捕》里配的矢村警长,而在《卡桑德拉大桥》里,那个登山运动员虽说是个被追捕的嫌犯,但杨成纯给他的硬朗决绝的声音,却与剧情那么契合。
   乔榛,曾经的上译厂“乔厂长”,他从《魂断蓝桥》里的克劳宁上尉,到《叶塞妮娅》里的军官奥斯瓦尔多,浑厚磁性的声音一成不变,一出来便是个绅士风度。
   “对不起,打得太高了”,当年风靡的一句台词,让刘广宁清亮甜美的声音,至今袅绕不去——刘广宁为影片《生死恋》里夏子的扮演者栗原小卷配音,其声线转嫁到《叶塞妮娅》里的路易莎身上,还是那么高雅,让人艳羡。
   日本演员中野良子在中国现声,是丁建华的配音,她就是《追捕》里的那个“同谋”真由美。在第二次译制的《魂断蓝桥》里,丁建华为费雯·丽配音,清丽与活力依旧,最后的悲凉却又令人唏嘘。
   向隽殊、白景晟,早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专职配音演员。
   向隽殊是游离于“上译”这个大集团之外、却在中国配音界独享“配音皇后”美誉的配音演员。在《流浪者》中,向隽殊所配丽达的声音是甜美的,到了《卖花姑娘》里,却变得深沉,而《人证》中,向隽殊所配八杉恭子的声音已显冷峻——本来以独特音色即已取胜的向隽殊,另又赋予了自己高超的配音技巧。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害人的话,是白景晟(1927-1991)为《流浪者》中的法官拉贡纳特配说。《列宁在十月》里为列宁配音的,也是白景晟,这与《流浪者》中的拉贡纳特反差也太大了。
   北京电影制片厂仅有兼职配音演员。有谁会想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女叛徒米尔娜的声音来自于蓝?于蓝,导演田壮壮的老妈,电影《英雄儿女》中政委王文清的扮演者田方先生的夫人,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江姐的扮演者,到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成了一个女叛徒,片中她撕裂的一声“别过来”,那个让人叹息啊,是永远的事。
   葛存壮,葛优他爹,影片《决裂》中一句:“下面,我们继续来讲马尾巴的功能……”,让人记忆犹新,他为假瓦尔特康德尔配音,似乎也是出乎意料。
   不管如何,曾经的译制片盛宴,已经难有新鲜再飨。那就再翻几本相关译制片的书:刘澍编著《舶来盛宴:百年电影中的译制经典》,徐燕、陈浥主编《银幕传情:与中国当代译制片配音演员对话》,肖南著《一个配音演员的日记》,曹雷著《随影而行:追寻银幕里的踪迹》,以及内含较多译制片话题的孙洁著《行走在消逝中》和张立宪主编的《读库0702》。翻翻它们,往往美好,好像也没什么遗憾可言。
    
                (补记:刘广宁、向隽殊、于蓝、葛存壮皆于近年谢世。)

【原创代发】袁晓庆:《写在译制片边上》 【原创代发】袁晓庆:《写在译制片边上》【原创代发】袁晓庆:《写在译制片边上》【原创代发】袁晓庆:《写在译制片边上》【原创代发】袁晓庆:《写在译制片边上》


                                                                                            (2015年1月“一泓观影”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