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年古镇说南垂
.
文/ 高卫东
.
老顶山镇南垂村位于长治市区东北七公里处,,是长治郊区乃至长治市的大村,也是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全村1204户,5000余人。南垂村1942年建立党组织,1945年解放,
1952年成立中苏友好集体农庄,1958年成立南垂人民公社。1983年归关村乡管辖,现属老顶山镇辖治。
历史上的南垂曾经是潞城县的四大古镇之一。东靠老顶山,西傍三垂冈,紧临长邯路,扼守长治东下太行的交通咽喉。历来是兵家必经之地和商人汇聚之所。他的名字和影响随着潞铁、潞麻、潞绸、潞酒及党参等潞州特产在这里聚集后行销全国而广泛传扬。各种思想、文化宗教也都在这里汇聚融合,形成了南垂村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与底蕴。历经千年的演变,有的虽散失在了历史尘烟之中,但仍有不少历史遗存在讲述着过往,不少的民风民俗还在鲜活地演绎着曾经。
.
一、
古朴的城防和宗教建筑 南
垂村由于地处老顶山和三垂冈之间,是长治通潞城下太行的交通要冲,军事意义重大。五代时著名的三垂冈战役中,这里就是梁军环垒围困潞州城的一座重要的营垒。因此南垂村在这之后的建筑皆以战争中的攻防功能为首选。曾经的东西向巷道出村口有仰光阁、慈悲阁、东阁、耕读阁等警戒瞭望、射击来犯之敌的前哨阁楼阵地。南北主干道上的文昌阁、春秋阁、三义阁等横跨大街的大阁战时就是指挥所。特别是村子中间的春秋阁,紧挨关帝庙,阁上画满了刘备、张飞、关羽桃园结义,岳飞抗金等图案彩绘。宣扬着中华民族的“忠义”思想和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村七个阁楼控制着所有进出村庄的道口及主要通道,加上村子外围的民房建筑户户相连,俨然一座小的城池。而内部村民的院子则户户相通,有的是明门,有的是暗门。七拐八拐的,不熟悉的人是进得来出不去。改革开放以前这种住房格局还基本保存着。记得小时候
到南垂亲戚家玩耍,跟着亲戚家和他邻居的孩子们一起,不走街道只穿院子就可以从村南到达村北,从村东到达村西。只是后来由于村民分户分院的生活需求,独户独院的生活向往导致村民在翻盖旧房时建成了如今户户独立的规划模式。民房已完全失去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巷战功能。七个阁楼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毁掉了六座,只剩下了其中最不漂亮、最不坚固的耕读阁。
耕读阁位于絃歌巷东口,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楼高两层约十米,面阔三间约八米,进深五米。青石台基上青砖三层拱券出洞门。二层阁楼东西向各开一窗。东墙朝向村外,同两边山墙一样用青砖砌就。朝向村里的西墙墼垒泥封,已将木柱连枋砌在墙里,只露出七朵斗拱。筒瓦硬山顶,五脊独兽。小出檐,砖雕墀头。门洞高不足三米,宽近两米。上方及两侧各有青石门楣一方与兽头对联一副。朝东门楣书:“耕读阁”,对联已模糊难以辨识。朝西门楣写:“絃歌巷”,对联尚可清晰辨认:“纡曲粟山滋稼穑,澄清圣水毓人文”。
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随着商贸的流通和发达,各种宗教传播也浸透了这块土地。释儒道以及天主教等在这里都有广泛的信仰人群。也都流传下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和建筑。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和谐地为这里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南垂村有着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至今村里还较好地保留着玉皇庙和府君庙两座建筑。
府君庙敬奉的是唐代长子县令崔珏。崔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唐贞观进士。贞观七年(633),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他在任时廉洁奉公,为百姓办了点实事,就被写入《列仙全传》,后来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梦见崔珏告诉他“贼不久将平”的话,回到长安后,唐玄宗就封崔珏为灵圣护国侯,并专门建一庙宇供奉他。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护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又被宋孝宗封改封为“真君”,明代朱元璋当皇帝后又封其为神,命岁岁致祭,于是,在长治境内,到处都有崔府君庙。
南垂府君庙创建年代不详,大殿为元代遗构。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修理府君庙碑记》载“建庙未知孰先,殿悬碑额则有元至治二年(1322)也”。说明至迟至治二年以前当已有庙。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房、大殿,一进院落两侧为东西厢房(东厢房已毁),二进院落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朵殿。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大殿面积117平方米。正殿石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雕花脊饰;柱头上施五踩斗栱,45°斜栱,出云形耍头。该庙1963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垂玉皇庙位于村北方向,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8.8米、东西宽约34.75米,占地总面积约1348.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献亭、正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耳殿。正殿建于高为1.1米的砂岩石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柱头斗拱五踩双下昂,六抹头格扇装饰。西厢房门前有“重修玉皇庙工程碑”一通,阴刻龙形碑首,清嘉庆八年(1803)年立石。
南垂村有句民谚:“南垂街,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充分道出了佛教在南垂村深厚的历史渊源。尽管无数次的战火已将观音堂毁灭殆尽,但真如寺和石经幢还是真实地记录下了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真如寺坐北朝南,现仅存大殿一座,建筑面积117平方米,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寺院东侧为村中柏油马路,南侧为奶牛场,西侧为村中土路,北侧为民居。正殿砖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通檐三柱琉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门窗形制已改;柱头斗栱为三踩,45°斜栱,单下琴面昂,出云形耍头;殿内瓜柱上施攀肩斗栱,内金柱为四抹方形石柱。真如寺名取自佛经《成唯识论》里的解释:“真,谓真实,显非虚;如,谓如常,丧无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南垂石经幢立于唐贞观十二年(638),现由市博物馆收藏。该经幢为青石质,连座通高1.45米,顶帽残缺,幢身呈正方形,高1.11米,经幢4面雕刻造大小阿弥陀佛像及12臂观音等47躯。幢座4周阴刻题记及12臂观音和供养佛像。经幢阴面下层正中开造一尖拱形主龛,龛楣连珠纹相对,饰火焰纹。龛内雕阿弥陀佛造像1尊,面部丰满圆润,身着左袒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须弥座上,左手托膝,右手上举。主龛上层开造3排小龛,每排并列2龛,内各雕1座0.1米的像。经幢造像形体丰满,雕刻线条流畅,虽为贞观十二年作品,但从造像布局上看,还存有魏、隋时造像风格。
另外村北部还有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堂,为近现代建筑。供本村信众参加本教会活动的场所。
.
二、
鲜活的庙会与社火文化
有庙就有神,有神就有祭拜和集会。南垂一年有三次庙会。分别是二月十九,七月十三,十月初八。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日,七月十三是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十月初八为佛教的大涅槃日,天下放生日。三个节日都是佛教节日,如今在这里却冲破了教派的界线,演变为了全民的狂欢节、购物节。
每逢庙会日,村里都要搭台唱戏,临街开铺,四邻八乡的父老乡亲都会赶来。有还愿祈福的,有看戏过瘾的,有相亲约会的,有串亲访友的,还有观望热闹的等等不一而足。特别是经济头脑活泛的农户和小商人,更不会放过这样人群聚集的商业良机,纷纷聚集而来。早前的会上是以售卖牲畜、猪羊以及犁耙镢锄、镰刀斧头等之类的农业生产生活工具为主。满足的是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所需;如今的销售是以服装鞋帽、家装家饰等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居多。佐以各种特色小吃、时令果蔬,烘托起了人声鼎沸,热闹祥和的集会气氛。
尤其是二月十九庙会,村里还会组织大型的社火故事表演,更是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前来观看。社火的表演形式挺多,有秧歌、旱船、龙灯、狮子、彩轿、扛装、晃杠、车载多景神龛、上党八音会吹奏等等。这其中扛装和晃杠被人们点赞最多。
扛装也叫扛妆,是上党地区普遍流传的一种古老民俗文化表演形式。类似于晋中、晋南的背棍。由一个身强体壮的汉子,肩上扛起近两米高的铁支架,支架上焊有若干座椅,一般为一座或三座。每个座位上坐一位年幼漂亮、戏装打扮的小孩子。小孩被系紧安牢,挂上铃铛。支架下端的U形口在汉子腰间系牢后开始沿街行走。下边的壮汉负责掌握平衡和安全,上边的小孩子负责舞动扭摆。表演开后,远远看去宛若一群天仙子飘飞而来,又如满街的飞天飘然而去,煞是美观,令人赞叹。
晃杠,又叫抬杠、杠箱、豁瑟杠,也简称杠。是旧社会迎神赛社时敬奉神灵的一种仪仗形式。过去一些富商大户为了炫耀自己的供品,就让抬供品箱子的年轻后生故意将杠子豁瑟起来,展示自己供品
的精致与丰富。后来逐步演变为农耕社会的队社村组展示强壮劳动力的竞赛表演。
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石块砖头,越沉重越好。外边用彩纸彩布装饰,挂上铃铛,捆在一根用彩布包裹、十分结实且柔韧性十足的长杠子中间。箱子上方再牢固地立起一根用彩布、镜子等材料装饰美观的高杆。高杆顶端插三支漂亮的长鸡毛掸子。表演时,表演者肩抬杠箱,两手抱紧长杠,脚步稳抬稳放,腿上用力支撑,腰部沉稳起伏,豁瑟杠箱。箱沉杠软,随着上党八音的韵律忽上忽下,跳动起来。高杆顶端彩翎舞动,明镜飞光。杠箱周围脚步有力,铃铛唿啷。杆直翎欢,让人看着神思飞扬,心情开朗;杆歪翎斜,让人看着悬念丛生,惊心动魄。南垂村大,后生众多,能同时组织多抬杠箱,最多时有十几抬。多抬杠箱一字排开在大街上,五彩缤纷,鼓乐喧天,场面蔚为壮观。表演时,或互相竞技,或协调穿插。抬杠者热气蒸腾,观看者喝彩不断,让人看着特别过瘾。
我国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祭制度,社火源于社祭仪式。南垂的庙会和社火起源于何时虽已无从考证,但从庙宇里的遗存可以推断应不晚于唐宋时期。历经千年,而香火依旧繁盛,商贸交流更加便捷迅速,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多彩。这些无不浸透了南垂人民的智慧和辛劳、无不浸透了南垂人民的坚韧与毅力。
.
三、
谐趣的民间传说和悬疑的村名来历
“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糠打一座城,城墙五里厚。“
这是一首在潞城、平顺一带流传很广泛的民谣。民谣中通多对潞城五个村庄名字的谐音串联,勾勒出了一副繁华热闹、建筑坚固的古代都市面貌。让人听后禁不住心驰神往。但就是这样一首小小的民谣,民间传说它却差点断送了大明朝的大好江山:明朝时,大太监刘瑾阴谋篡位,想把皇帝拐出皇宫拐到他控制的潞城县,就对皇帝编造了前面的歌谣。銮驾经过潞安府快到南垂时,皇帝问陪护官员:“前面到了什么地方?”潞安府的官员非常洞悉刘瑾的阴谋,为了劝诫皇帝,就用浓厚的上党口音将“上党南垂”故意说成了:“上当难回”。皇帝听后吃了一惊,急忙命令銮驾返回。皇帝回宫后,查明了刘瑾篡位真情,才将刘瑾抓获治罪,挽救了大明江山。
类似的故事在壶关、长治县一带变成了牛丞相为了让皇帝来体察当地遭受旱灾人民的生活艰苦,无奈之下出此下策哄骗皇帝。也是到了南垂一带,皇帝听到“上党南垂”后,误听受惊,返回后就将牛丞相全家都治了罪。
两个故事中的主角和出发点都不同,但是故事的高潮和拐点都落在了对“南垂”村名的误说误听上。然而说起南垂村名的来历,无论是民间群众,还是一些地方文化学者,历来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南垂是潞城县南部边陲,由南陲镇演变为南垂。这一观点因为被2002年版《长治郊区志》所采用,所以在群众和研究者中影响较大。但由于缺乏实证,且没有对应的北陲、东陲、西陲等地名来印证,起名的理论根据不稳。
第二种观点认为:南垂村附近曾经有叫北垂和中垂的小自然村,只是由于战火和历史变迁,逐渐消亡,只剩下了南垂。栗彦阳先生持这种观点。同样由于没有实物和资料来证明,所以只能是一种推测。
第三种观点认为:南垂村因为地处三垂冈南而命名南垂,三垂冈北曾有北垂。持这一观点的有作家郭安亭先生。
依据是明代《潞州志》之《潞城县志》的《闾里志》一章中有这样的记录:“平原乡,在县之西南,凡三都计二十里:第一都七里:南贾里、南庄里、翟店里、北舍后里、北舍前里、南垂上里、南垂下里。…第三都七里:陈村里、付村里、北垂中里、北垂北里、上史兴东里、上史兴西里。”这一记录证明了北垂的存在,也提供了起名的依据。因此较为可信。而且在三垂冈脚下的几个村庄的村民中流传着位于三垂冈之北的南舍北舍就是北垂″的说法。只是还缺乏北垂曾经存在的实物证明,尚有待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努力去发现和挖掘。
无论村名有着咋样的来历悬疑,也无论故事中咋样讲述对村名的误说误听,其本质都从侧面表达出村民们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朴素情感。千年的文化传承,千年的文化融合,铸就了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风民俗。进入新时代,随着高铁长治站最终选址落户在南垂村东,南垂又将迎来经济商贸、科学技术、思想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高度融合的又一轮高潮。南垂作为晋东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