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上党戏曲曲艺该如何保护和传承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缇缇转儿 |
http://bz.ccxtd.com.cn/szbz2/20121013/A3_3.jpg
9月中旬,历时3个多月,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的精彩角逐,“长治市首届上党地方戏曲曲艺大赛”在潞安剧院圆满落下帷幕。
本届大赛规格高,由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市广电台、市文联、市戏曲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剧种曲种丰富,设有上党梆子专业组、业余组;上党落子专业组、业余组;秧歌、鼓曲组和八音会等六个方面。本次比赛宣传面广,参赛人数较多,报名人数近300人,其中不仅有我市十三个县市区的选手,甚至周边高平、陵川等都有选手参赛。年龄跨度大,既有20岁出头的青年,也有80岁高龄的老者。严格评比,择优选拔,本届活动采取了“分段进行、分片选拔、统一评比”的办法,使所有参赛选手在同等条件下能够公平竞争。
笔者有幸观摩了全程决赛,并见证了全部选手的舞台表现,感受良多,认为本次活动体现出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专业选手,整体崛起。进入本届决赛的专业选手,分别来自市、县级剧团,他们承担着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重任,常年在山庄窝铺下乡演出,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并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有些获奖选手的表演水平正在赶上某些知名演员甚或已经超越他们,有些县级剧团的选手的艺术水准大有与市级院团优秀演员相抗衡的势头。如:荣获上党梆子专业组二等奖的女选手刘新丽,是来自长治县红旗剧团的一名老旦演员。她是已故著名上党戏曲表演艺术家郝聘之老师的关门弟子,曾跟随老师学戏四年。刘新丽自身条件优秀,功底扎实,唱做念打俱佳,四功五法娴熟,是目前上党戏曲领域内非常难得的一名优秀青年演员。无论她参加复赛时表演的《三关排宴》“斥子”选段,还是决赛中表演的《打龙袍》选段,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嗓音洪亮、韵味绵甜、动作准确、表演到位,声色俱佳,声情并茂,各方面都很有郝聘之老师的艺术风范,确实是一名很有发展前途的坤角演员。本次决赛荣获上党落子专业组一等奖的选手苏旭斌,是一位进入“不惑”之年的花脸演员,他在复赛时表演的《文王访贤》和决赛时演唱的《探皇陵》,得到了评委组和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他动作规范、台步稳健、嗓音浑厚、字正腔圆,通过他的表演,把姜子牙和徐延昭两个戏剧历史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第二,业余选手,实力强劲。本届大赛,业余参赛选手不仅数量多,而且表演水平不凡。有些选手个人素质和天赋条件非常优秀,如能得到专业培训,大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上党地方艺术人才。如上党梆子业余组的李云红、申灵箫、赵帅;上党落子业余组的贾爱红、申红芬、张贵林等个个唱做俱佳,出手不凡,他们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青年选手赵帅扮相英俊,身材高岸,尤其是嗓音条件异常优秀,音质亮丽,音色纯正,咬字清晰,运腔科学,他的艺术天赋和现场表演令专家和观众唏嘘不已。上党落子业余组选手申红芬,身为女性,却表演须生行当,她演唱的上党落子《白沟河》精彩选段让人们刮目相看,出色的表演几近赶上专业水准。
第三,秧歌鼓曲,势头喜人。上党地区剧种较多,除上党梆子外,还有上党落子、秧歌之类等小剧种,以及诸多曲艺种类和民间音乐。如:潞安大书、长子鼓书、屯留道情、襄垣鼓书、武乡琴书、沁州三弦书、长治县干板秧歌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时代地方文化珍品。参赛选手以本剧种特色或选手自己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大赛充分表明,秧歌鼓曲,表现不凡,势头喜人,人才辈出。如获得二等奖的秧歌选手孙月萍和梁玉环,都是表演襄垣秧歌剧种的优秀演员,她们在继承艺术传统方面做得很好,无论如何创新,绝未丢失本剧种韵味特色,赢得众人赞誉,得到评委们的首肯,成为地方艺术中“继承与创新”的成功范例。
刘引红来自长子县一家民营曲艺队,她参赛表演的曲目《小两口回娘家》之前已获得中国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此次“故技重演”并再铸辉煌,着实令人钦佩。她音色甜美、表白清丽、相貌端庄、表演纯真,特别是她用“儿化韵”演唱的曲艺段子为节目增色不少,荣获一等奖可以说名副其实。
第四,稀缺剧种,保护传承。本届大赛在众多剧种、鼓曲充分展示和亮相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一个失传多年的稀缺剧种,它就是流传于长治县东南部地区的一种干板秧歌类曲调,名为“老调”(有人称其为“州腔”或“平腔”,具体名称有待进一步考证)。它是由长治县南大掌村一位80多岁的景姓老人等四位纯业余演员带来的参赛节目,剧名叫作《金凤屏》。它很像一出古代小戏,有情节、有内容,有唱有白有表演,唱词通俗易懂,腔调动听别致,演出中很受评委和观众的青睐。虽然他们表演比较业余,但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稀缺剧种能够得以传承,评委们给了高分,并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据景姓老人讲,他“肚里”还存有40多个“老调”传统剧目,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全部献出,以便传承后世。我们在感谢老人的同时,也呼吁有关部门和专家,能早日对这一稀缺剧种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深入的挖掘。
上党戏曲、曲艺历经数百年流传,始终保持着自身特性和个性的发展,并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显而易见,保持个性和特性的传承十分重要;扬长避短、顺应时代的创新更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振兴上党地方戏曲、曲艺,传承上党地方文化,就需要重建优秀民族文化生态和戏曲、曲艺名家赖以产生的艺术土壤,需要培养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需要回归演员和观众的密切联系。当然,也更需要上党戏曲、曲艺工作者的自觉和自信,否则,是很难传承发展好我们上党百姓所热爱的地方传统文化的。通过观摩本届大赛,笔者认为:上党戏曲和曲艺要想赢得未来,再创辉煌,就必须强化自己的风格和韵味,展示独门功夫和魅力,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回归百姓、超越时代,这样才能立于当今不败之地。
我市首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时间长、规模大的艺术赛事,充分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心和信心。它的成功举办必将会更大地推动我市戏剧、曲艺事业的强劲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演出节目和曲目还嫌陈旧,“老戏老演”的弊端比较偏重,现代戏剧目很少;部分演员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戏曲表演行当不全,小生、小旦、花旦、刀马旦、丑旦等几乎空缺。
通过本届大赛,我们欣喜地看到戏曲、曲艺人才正在全面崛起,上党地方艺术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已经形成,我们殷切地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地举办此类活动,为上党地区戏曲、曲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为我市的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图:李云红表演上党梆子《走出大山》。
下图:张俊华表演襄垣鼓书《观花劝人》。
李中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