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静的心境——宋叶采诗《暮春即事》赏析

(2010-04-17 21:41:18)
标签:

诗词

赏析

衬托

表层

深层

涵养功夫

分类: 诗词赏析

宁静的心境

                        ——宋叶采诗《暮春即事》赏析

 

双双瓦雀①行书案,点点杨花②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注释]

①瓦雀,麻雀。

②杨花,柳絮。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这是一首即事诗,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开篇入题,柳絮飘坠,切暮春时节;书案砚池,明即事内容。

多么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没人吧,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岂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有时候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读懂诗人。叶采的《暮春即事》就是这样一首诗。

叶采,字仲圭,一字平岩,福建邵武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著《近思录集解》。《近思录》是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和概论性著作,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论学语录分类编辑而成。叶采《近思录集解》通过注释程颢的《定性书》,极大地丰富了定性学说的理论内涵。定性学说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定性学说认为,只有一切以理为主宰,循理而动,才能排除私意邪念的纷扰,达到内心的恬静安宁。要求“以道养心”、“以理养心”,实现涵养功夫的提高。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