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皇帝们究竟有多少秘书

(2009-06-10 08:20:37)
标签:

文化

分类: 星光文化

(感谢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古代皇帝们究竟有多少秘书?

文:远行的星

 

这里所说的秘书,主要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的官员,比历史上以保管图书为主要职务的秘书省范围要广,与明清翰林官的含义比较接近,主要包括君主诏令的起草、国事与君主言行的记载、史书的编修、官书的撰辑与保管、为君主讲经史等。他们对君主政令的制定关系重大。

 

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的职务分化、发展而来的。商周时期,已有太史、内史、御史等职称,都属于君主秘书的性质。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等不同称呼,还有一些文学之士备君主随时谘询,称学士、博士、博闻师等。秦汉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其所属兰台,为宫内收藏图书与档案之所,初由御史中丞掌管,东汉设兰台令史管理。文书的收发、保管与诏令的起草,归尚书台负责。史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名儒硕学在藏书之所进行,东汉称为著作东观,无专设之官。

 

魏晋以后,出纳文书、起草诏令之职归中书省。魏于中书省置中书省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梁去通事二字,直接称中书舍人,专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利很大。

 

隋唐时,仍以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掌制诰(撰写诏旨)之职,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中书舍人的职称,几次改变,随和唐初称内史舍人,隋炀帝时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曾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唐代常用他官代行此职,称某官知制诰。唐代秘书省曾改称兰台等,仍掌管图书经籍。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务之一,称为监修国史。武则天以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常令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开元年间,又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其下有直学士、伺读学士、修撰等官,掌刊编经籍,撰集文章,缮写专供皇帝阅读的御本等,属中书省。

 

宋代对学士非常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厚,号称玉署、玉堂。除了沿唐制掌拟机密诏赦外,置伺读、伺讲学士。资历浅的称崇政殿说书,备君主顾问。翰林学士大都能升任宰相。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统称崇文院。

 

元代翰林院与国史院合并,称翰林兼国史院。有承旨、学士、伺读、伺讲、修撰等官,掌制诰、修史及进讲等事。明代时期,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别称为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转称,翰林院也正式成为外朝官署。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翰林院编、检、讲、读等官,被入选内阁,参与机密,点检题奏,票拟批答,则称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成为文馆大学士。后把文馆改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管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伺讲”。这时的内三院,兼掌内阁与翰林院的职务。入关以后,内三院改为内阁,另设翰林院。

 

以上是古时所谓君主的秘书和文学侍从的发展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