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讀華嚴經筆記 經中之王
(2016-01-11 19:26:59)分类: 艺术论坛 |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
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的哲學經典。
近代弘一大師教導年輕的知識分子學佛,勸人從《華嚴經疏鈔》學起。
疏註解經,鈔註解疏,鈔是註解的註解。疏、鈔都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他很慈悲,先作疏,大概以後怕疏太深了,唯恐一般初學的人有困難,再把疏作一個註解,所以稱之為疏鈔。
「疏鈔」兩個字相當客氣,很謙虛。在佛經中,一般註解稱為「論」。中國古時候,註解則稱為「傳」。
大家念古書,都知道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三種都是《春秋》的註解。《春秋》是一部古書,孔老夫子刪訂整理,左丘明加以註解,稱之為《左傳》。
「傳」與佛法中的「論」意思相同,如果這個註解符合佛的意思,一點沒有錯誤,你依著我學就行了,有這樣的口氣,這就稱為「論」。
不敢有這個口氣,恐怕我還有不到之處,要請諸位加以批評指正,那就不敢用「論」,不敢用「傳」,所以用「疏」、用「鈔」。現在人就更客氣,用講記,這都是謙虛話。
實在清涼大師也是再來人,決定不是一個普通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定律,世間人所謂的真理。因與果有相互的關係,前面一個因,變成後面一個果;後面的果,又變成底下的因,所以因果永遠是循環的。由此可知,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果是循環的。
覺悟的人,這是菩薩,菩薩對於造因非常謹慎。因為他知道因會變成果,所以起心動念很小心、很謹慎,唯恐將來變成惡果,那自己當然要承受。
这是普贤菩萨亲自传授给善财童子的法。
這個文字後面說了:『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這就是佛菩薩。
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一句話說,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
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過這種苦難的日子呢?佛講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換一句話說,我們本有的大圓滿,是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了。
安蘭老師讀華嚴經筆記
一即是多多即一。
普賢行品說,一斷一切斷,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若如此修,則頓成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