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劉君祖老師談易經

(2015-06-04 09:08: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占星、塔羅、盧恩符文、易經
在歷史的評斷上有「成王敗寇」的論點;成功後具有決裁的權力,使得眾人不得不服從,自以「王」稱。但就「寇」而言,其實代表了相對抗衡的勢力,這股勢力永遠不會因「王」的得勝而消失,只是加以不斷轉化,以待時機反撲。「王」與「寇」,不代表對與錯,而是以不同角度觀察所得

「寇」永遠是「王」心中的陰影,也就是歷代執政者處心積慮加以防範的首要之務。「王」與「寇」終是不得不交纏的二股勢力,若要能有一日雙方得解,恐怕就只有在「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的境界了。「匪寇婚媾」代表《易經》對人生中為難處境的抉擇和作為;爻辭中就主觀的論點,提出可採行的態度,正是「與惡人交」的周旋,和立場不同的對手,要作最親密的接觸交流,代表高明的外交智慧。

《易經》以乾卦與坤卦代表天與地,亦即主動力與受動力,是形成萬物生存、變化、發展的兩大原理。

乾卦 亢龍有悔

乾卦中提到亢龍有悔。
所以亢的意思就是知進而不知反,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豈為聖人乎?!
亢:至高的;悔:災禍。意為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後悔。後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禍。

康熙二十三年的某一天,皇帝讀著《易經》。突然發現了先前的《易經》講官,將一些爻辭注為「不應講」的原因。
例如,首卦「乾」卦,第六爻「亢龍有悔」,其辭曰:「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易傳>把「亢龍」比喻為居極高之位而驕縱自滿、脫離臣民的統治者,知進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知得不知喪,如飛至天空極高處的龍,自逞其能,脫離雲層(臣民),所以必會招致有悔的結局。
金庸著述當中,以天龍八部的喬峰、射雕英雄傳的洪七公,皆因貴為丐幫幫主而習得降龍十八掌此一絕學,郭靖則因黃蓉的手藝,得以從洪七公身上先習得十五掌,其後因緣際會,學會整套掌法。這降龍十八掌之掌名,多數掌名都可於書中尋得,然各掌順序及其招式如何則多未及細述,其中降龍第一掌“亢龍有悔”則在書中細述再三,認為這一掌是出掌方式是“左腿微屈,右臂內彎,右掌劃了個圓圈,呼的一聲,向外推去”,並借洪七公之口,補述這一掌之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因為,“倘若只求剛猛狠辣,亢奮凌厲,只要幾百斤蠻力,誰都會使了。這招又怎能黃藥師佩服?“亢龍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發必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卻還有二十分。…”
這一卦,說的是一個爭強挺進的姿態,扶搖直上的昇龍。但是世間豈有不衰落的繁華、長居上風的運勢。人之所以「知進而不知退」,恐怕並非因為他的生命果真只有進、沒有退,而是他在盛極的巔峰,忽略了同等明顯的敗象。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原來太過天真。潛藏在身邊的種種瑣碎跡象,早已種下痛悔的種籽。
這一爻,講官認為是不該對皇帝講的話。恐怕講官是避諱著,不願在皇帝面前提到任何有關衰落、悔恨…不詳之語的暗示。那時,正是大清盛世的開端。吳三桂已死在康熙十七年,三藩之亂的餘黨也在二十年左右蕩平,帝國最大的隱憂與威脅已經消滅。台灣的鄭克塽也已經投降。接下來,直到乾隆晚年,帝國還有一世紀左右的榮景。但講官卻無聲地進行著自我檢查,避免說出亢龍有悔這一爻的卦象、其中無常的暗示。如果說,《易經》涵蓋了人世榮與衰,易變不息的種種可能。則講官的這點心思,像在正午的陽光裡,左支右絀地隱藏著逐漸隨日輪偏移而產生、擴大中的暗影。
亢龍有悔的“亢”就是做人做事不要過了頭,過頭就是亢。所以只知進不知退,只知存而不知亡,只知得而不知失,就是亢。人很容易犯這個毛病。
學習易經叫我們知道“進、退、存、亡、得、失”六個字。
因此,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不懂得後退是不行的。後退是一種策略。不懂得後退的人,往往難以達到目的,還可能碰得頭破血流。
大清康熙年間,張英為相。一日,家人因宅基地與鄰居糾紛,隨修家書一封,意在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張英觀家書畢,提筆回復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領會其意,就讓出三尺之地。鄰居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之地。

於是在當地留下了「六尺巷」的美名。這個「六尺巷」就在今天的桐城。張英謙讓的德行,流傳至今。鄰裡爭地算是很常見的事,解決的辦法也很多,可唯有這「讓他三尺又何妨」的高風亮節為人稱頌,德澤後人。我們每個人真該深思啊!

《周易》中有一種「辯證」的思想,就是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兩面。天地是由陰陽兩種力量來推動的,單靠一種力量,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
當我們在追求幸福和快樂時,會錯誤地認為得到越多越好,不願意付出和吃虧。實際上需索到貪婪的程度,往往會得不償失,結果是痛苦。
所以避免痛苦的方法,就是在我們能夠主動選擇的時候提前付出而避免失去,付出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願。
人生一開始就是不斷地在失去中慢慢地學會成長,沒有失去就不可能走向成熟。
我們得到的時候要小心不能得意而忘形,當我們失去的時候又何必痛心疾首,要知道人生就是不斷地在失去中才能得到永恆不變的“得”。

現代離婚率高漲,家庭結構不穩,但這不是道德的問題,而是社會變化必然的結果。
知其勢,順其勢,完全合乎環境的法則,自然去運作才能去活出真正的秩序。
過去的家庭建立在物質上,女人是以色換食,不管有沒有愛,就直接進洞房,夫妻的情感由交配開始。男人是以剝削女人,而要女人三從四德。
夫妻之間的愛到底有多少是可以培養?有多少會變化,甚至突變?易經中五十三卦漸卦和五十四歸妹卦是探訪這方面的真相。
穩定的心是指漸卦,漸卦是代表生命成長的秩序。宇宙的能量都是屬於漸進式的。
漸卦的綜卦是歸妹卦。
小女兒長大了,卻一下結婚了成了長媳,因此在角色和人際關係都有突變。
生命沒有完美,只有不完美。理解這個不完美才能放下一切,佛陀才能在菩提樹下成道。因此在生命大河中隨波逐流,去體驗不完美的喜悅才是成道。
結了婚仍然要允許對方是自由,不用婚姻去局限對方,真愛才會存在。真愛是無心的感應,是單純的來電,不是性,也不是思想。
漸卦代表一種不急躁,卻能永續不停地動能,是夫妻相處的正道。
漸進之道來協助一個女子從女兒變成了媳婦,以允許對方完全自由的立場來調整自己,這樣子才能有真正的婚姻幸福。
我們生活遇到了突變,首先會感到壓力、痛苦。但是突變也是宇宙發展、進化的觀念,累積的能量必須讓我們去割捨過去、舊的自我,才能有新的自我出現。
歸妹卦表示陰陽必須交融,小妹也會成長為真正的女人。
壓力、痛苦都是成長的代價,所以歸妹卦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小女兒成了長媳婦,也要面臨成長與成熟。因此在結婚之後,更要用心。沒有自由的婚姻就成了愛情的墳墓,愛必定一天天減少,到最後法律也保障不了婚姻的安全。少要求對方,多由自己做起,才能保持婚姻生活的新鮮和活力。
如果累積的能量從來無法宣洩,就像不吵架的夫妻更容易分手。真誠的互動一定會帶來衝突和壓力,生命的痛苦也是宇宙的秩序,必須認真面對,逃避只會使問題更惡化。
生命的本質本能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認真面對可能的變,不受過去誓言的約束,也沒有期待、沒有理想,才能看到真正的對方。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下,才能快樂的白首偕老。

七年之癢 五十一卦震卦、
艮卦代表不動如山,但是這是心靜如止水的修養,不妄動。
震卦就像暴風雨的颱風眼,動中也有核心的靜。
愛情真能永遠不變嗎?有情人真的都能白頭偕老嗎?這些都是左腦的思考。
愛的本質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是在當下,沒有時間的邏輯、因果,只有當下的感應。當下的時間停了下來,就進入永恆。
永恆不是永遠,永恆沒有時間的因果,永恆只在當下。
永恆沒有動機,不在乎是否永遠,不在乎白頭偕老,只享受真愛的當下,當下永遠是新鮮的。
時間中的思考是一種舊的本質,每天你看到、接觸的家人,都是過去累積的印象,而不是當下那個人。
我們對自己最親愛的人,只有過去的形象和未來的期望,一切都固定在我們的大腦中,一點新意也沒有。這樣連續相處七年自然就會有七年之癢。
癢從何來?是枯燥、無聊。其實親愛的人每天都不一樣,枯燥、無聊是我們的心,我們封閉的心只堆積著期待,所以看不出每天的變化。這內在的危機比外在第三者的危機更危險。
易經中第五十一卦震卦和五十二卦艮卦就是用來探討這個問題。
震卦是雷,艮卦是山,前者的陽性能量非常強,後者的陽性能量是完全靜止。
宇宙重要的動能是震卦,連續地像雷鳴的巨響,使內心產生驚懼。所以震卦代表著巨動,必須起而應付,如雷霆萬均,不醒也得醒。
可是宇宙的變化是動極生靜,核心的靜自然就會產生,所以我們體認這個道理,就能瞭解震卦和艮卦。
但是動的頭腦是無法去辨識靜的能量,震也是一種內在能量的奮起。枯燥、無聊的心壓抑了生命的本能,能量奮起想要找愛的本質。因此被稱之為七年之癢。
七年之癢是假相,震的開始,雙方都會驚懼愛怎麼不見了?生活中充滿了枯燥、無聊、疏離,當年的甜言蜜語、如膠似漆,如今只剩下同床異夢。
艮卦代表的是山山重疊,連綿不斷,這種不動的氣勢,任何地震也撼動不了。是和震卦相反,艮卦是寧靜之卦,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艮卦不動如山,但不動是核心,是心靜如水的修養。能量雖然相反,但震卦和艮卦同時存在,暴風雨也有颱風眼,動中必有核心的靜。
在真正的寧靜中,所有的意念、妄想、貪婪、痛苦自然止息,真相浮了出來,任何的艱難困苦隨著解開。
大學中的名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心靜後的慮才是真正的思慮,大腦的喋喋不休只是自尋煩惱。
制心的工夫非常重要,先靜心,靜心後真愛自然會浮現。
七年之癢都是妄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