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先 薛時雨與醉翁亭
(2013-11-18 03:07:57)
标签:
曾懸掛品格也要走了路星座 |
分类: 名人故事與命盤解析 |
我的祖先
薛時雨 我祖母的外公
薛時雨十分熱愛家鄉,年輕時經常到琅琊山賞景作詩,
並寫下了眾多楹聯詩詞,
“踞石而飲,扣檠而歌,最難得梅邊清福;
環山不孤,讓泉不冷,何須戀湖上風光”(影香亭聯),
他甚至要
“願將山色共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琅琊寺山門聯)。但鹹豐三年(1853),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太平軍兩萬多人,從揚州北伐,途經安徽滁州,在琅琊山和清軍決戰,作為我國“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被踏為一片瓦砥,豐樂亭也同時毀廢。薛時雨從南京回全椒時,看到醉翁亭已經亭倒閣塌,豐樂亭泉竭樹枯,荒草叢生,非常痛心。他從小就十分仰慕歐陽修的學識品格。作為滁州人,難道能讓歐陽修所建的醉翁亭、豐樂亭從此銷聲匿跡嗎?他決心重修醉翁亭、豐樂亭,以拳拳之心報答故鄉養育之恩。
薛時雨雖做過20多年的官,卻清貧如洗,
況且當時重病在身,要重修醉翁亭談何容易。
他找到江蘇盱眙的吳勤惠,吳當時任四川兵部元帥,剛遷家在滁州居住。他被薛時雨的一番誠心所感動,答應資助他。
他的親友也紛紛捐款,學生們更是傾囊相助。
就這樣離動工所需66錢款還差很多。
實在沒辦法,他只得在南京玄武湖的賞荷亭擺下字攤,為來往遊人題詩寫字,以此募捐。人們早聞薛時雨的大名,前來購字的人絡繹不絕,大有“洛陽紙貴”之勢。而此時薛時雨已年過花甲,又重病在身,常常每天接連為人寫字10多小時,到最後手腳麻木,兩眼昏花,眼淚直往外流,卻不肯輟筆。
經過一年多的辛苦奔波,光緒七年(1882)五月修建醉翁亭正式動工。
薛時雨不顧重病在身,親自督工,並提筆為醉翁亭書寫了
“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
等許多楹聯匾額。至今“醉翁亭”三字門匾,亭旁的“晴嵐疊翠”,二賢堂院門的“有亭翼然”等仍為薛時雨手跡。
他在亭館四周建花牆,並在院內添建一座小樓,登樓可觀醉翁亭全景。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薛時雨,稱小樓為“薛樓”,並把醉翁亭前讓泉上的一座石橋,譽為“薛老橋”。光緒十一年(1885)薛時雨病卒于南京。臨終前他對家人說:“我總算對得起家鄉了”我生前長期在外,沒有看夠滁州的山水,死後也要與琅琊山色為伴。”薛時雨遺體從南京回全椒時,路過琅琊山,家人遵照他的遺囑,抬著他的屍體繞醉翁亭和豐樂亭走了—圈,最後葬在全椒的青龍岡。薛時雨死後,為了紀念他,醉翁亭曾懸掛他的畫像,讓遊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