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老师读愣严经笔记28 “色、受、想、行、识”的五蕴
(2012-10-23 00:55:51)
标签:
杂谈 |
安兰老师读愣严经笔记28 “色、受、想、行、识”的五蕴
受、想、行、识,这叫五十种蕴魔。这五十魔哪里来的?不是外来的,这是一心所现,不过是分析这个心,分析起来有这些个不同。
佛法中说:人除了色身之外,还有法身,色身乃各种不同物质所组合成,人人皆有;法身则指精神层面所展现出来的内涵,依修养而成就。
上人认为,盖医院是为了色身,盖精舍是为了法身。
佛法也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
思虑心则表现精神层面内涵的「我」或「心」;所以有:心即是我之谓。
那么心究竟如何组成的?在佛法中,心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架构而成的;依于眼前所见有美、丑,耳所闻有雅、噪,鼻所嗅有香、臭,舌所尝有鲜、苦,身所触有软、硬,这些都是根与尘接触后,缘于意的分别,以至感应过去的习气;如是色蕴形成,随即于领纳时发动感受,那是受蕴;然后引发思想,是为想蕴;接着就有行为表现,是为行蕴;最后则确定结果,是为识蕴;这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变化作用,就是心起变化产生作用,也就是「我」的行为表现。因此,有「五蕴即我」之谓。
依于心的变化作用是由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变化作用而来,五蕴的变化作用,于时、空的现象,是完成于剎那之间,而且是一气呵成,没有缓冲的余地;不过,对学佛的修行者来说,却是可以在「想、行」之间建立空间,利用时间来调整五蕴的变化,改善行为而完成作用。建立起间隔的修养,很多人参加千佛山静坐止观班,也是想从五蕴的想行之间,学习怎么去建立起间隔。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老宿
老宿禅师说「五蕴山头一段空」,这五蕴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五蕴是「我」的代名词。
我有一个身体,我有一个心理,我有一些活动,我有「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的集聚。
本来的「我」是真如自性,给五蕴无明盖覆,不能悟解,就有隔阴之迷。前世的我,到了今生换了一个身体,隔一个阴阳界而生迷惑。
「色、受、想、行、识」中,色是物质的意思,就是肉体;识是心识,是认识,是我们的精神。
物质和精神集合在一起,有受、想、行的作用,成为人的言语、心念、动静,就叫做五蕴。
在佛法里,常说人身是四大五蕴的假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表示物质,和「色、受、想、行、识」五蕴集聚在五蕴山。五蕴为什叫做山?因为五蕴很执着、顽固,像顽山一样。
世间上很多贪、瞋、痴都是因为有我执,人生一切苦恼因为有我执,一切自私因为有我执,实际上「五蕴山头一段空」,我空,我不真实,我的一切都是虚妄的。
安兰老师读愣严经笔记29同门出入不相逢
人生短短几十年,如腐草与荧光,应该在短暂虚假的人生以外,寻找一个真实归宿。可惜,人不知道寻求真实的本来面目──真性,反而任由五蕴欲念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出入,大家勾心斗角,互相猜忌,真是「同门出入不相逢」。
「无量劫来赁屋住」,从无量阿会祇劫以来,人好像租个身体居住,这个身体好像是我们的房屋,我们住在里面,房屋随时会倒塌,会腐朽,我们却毫不知情。「到头不识主人翁」,到头来对这个身体真正的主人翁都不认识,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想想实在太可惜!不属于我们的,我们执着不放;真正属于我们的,近在眼前,却不认识。
当人肉体不在的时候,一般的道家讲三魂七魄,儒家也如是说,佛家可不是那么讲了,因此就是你的精跟你的魂结合、离开。
再简单说,精神跟物质离开。你的肉体是物质,如果没有你的精神来指导它,这个肉体只是血、肉、骨头,什么作用都没有,如果加上你的精神在里头就变了。
你应当用这个思想来学,不然你不容易进去,不容易进去就不容易能明白。就是你精神跟你的物质两个合了起很大的作用,离开了什么作用都没有了就消失了。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来执持你这个身,其余的涉入部分互为宾主,有时候是客人是宾,有时候是主人。在空中里面,你听到说话的声音,闻说法声,声闻十方。但是这里头显的是密义,这个精魂跟魂魄互相的离合。这个离跟合的时候,离没作用了,合起作用,善恶、好丑,做好事跟做坏事,在这上就不分了,一个样,都是你心意识魂魄去做的,成就这些善业。
有智慧的人,就是你学了有智慧,理解这些东西,五蕴所表现的不是圣证,不是修道开悟了,不是的!开悟前的魔认得他,不为他所害。
你不执着就是圣境,你一执着就是魔业。
有时候肉体是主人,寄托他的精神是客人。有时候精神是主人,肉体成客人。就在这个中间,你听到说法的声音,乃至于其他的声音,这里头含到很多密义。不是明显的,就叫密。这就叫精魄。魄有很多,七魄。魂有三种。三魂七魄。它们离的时候,就是分散的时候,什么效果都没有了。它们合的时候,产生协调作用。
为什么要懂得这些呢?这是世间相,它们互相的跟你的精神,当魂上升的时候跟它下降的时候,情况完全不同了。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
安兰老师读愣严经笔记29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就是定力深了,
功夫更深了。忽于中夜,为什么都说中夜呢?
夜深人静,什么声音都没有,你的定力才来。这时候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还听到他们说话。此名迫心,把妄压下去了,所有虚妄逼极飞出。因为你那个心静下来,逼极了,所以能见着一切。不作圣会,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假使你以为“我修成了”,一作圣解,即受群邪,就是魔。所以魔、佛在楞严经讲一念间,一动念就是魔业。他不是证得的,像诸佛大菩萨人家是证得的,他是定力逼迫,因为定的功夫把那些压下去才有这种现相。这叫心光飞出,心内的光明所显现的,一切的知见统一了。
《楞严经》上有几句话,我们要记住,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个四句要牢牢地记住。
简单一点,心里头决定不要好奇唔怪。你就不会上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这些相呢,不要管它是真的是假的,我们一概不理它,你就不会受邪,这就是好境界。
如果你一看到就新奇,欢喜,那麻烦就大了。你这个心已经不正了,已经邪了。再邪下去你就上当了,你最后也会变成神经病了。也会一天到晚看到这里地方放光,那个地方显像。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决定不要搞这些东西。
广清法师在世,很老实,很本分。他不搞神通的。我曾经听说有人问他说:“你有神通啊”,他说:“我有什么神通啊。”“哪一天什么人来拜访你,你预先都知道啊,你都叫人打扫环境啊,准备茶点呐。”老和尚说:“他几天前就来信给我了,我怎么不晓得。”别人故意要把他说成神通,加以渲染。老和尚蒙了冤枉啊。所以佛法决定不以神通作佛事,诸位要记住,决定不可以这样。因为什么呢?妖魔鬼怪都搞神通。你叫他正规的讲经说法,他不会,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佛教众生是正规的讲经说法,不搞神通。搞神通,他也有神通,佛也有神通,这邪正分不开了吗。谁知道哪是佛,哪是魔呢?没有办法辨别。所以佛就不搞神通,凡是搞神通的都是妖魔鬼怪。
「佛教给我们一个基本的原则、方法,与戒定慧相应的是正法,与戒定慧相悖的是邪法。
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决不以神通作佛事,哪一个佛菩萨都是以正法教人。神通做佛事会发生误会,为什么?佛魔不分。魔都喜欢用神通作佛事,佛跟魔决定不一样,佛是决定以正法来教学。一个是正法,一个是搞神通,这是佛跟魔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楞严经》后面一卷半的经文讲五十种阴魔,统统是以神通来表演,来摄受一切众生。佛不如是,佛是教你修三皈依,教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教你老实念佛,修到一心不乱,教你守本分,规规矩矩,这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