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2012-09-29 12:28:21)
标签:

文化

分类: 艺术论坛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1

許多人談修行都知道「止觀雙運」,

       般若慧的修習可以分為聞、思、修三個階段,聞慧是由聽聞正法而得的「緣起性空」的正見,思慧是由對實際事物的思辨歸納得到性空緣起無礙的義理,因為已經深解空義的內涵,不再為名詞的不同而困惑,這稱為空勝解,研究佛法的了義說而能應用於日常身心的觀察,多能得此受用,並且在解說佛法時,能夠觸類旁通,顯現辯才無礙的智慧,有時稱此為「大開圓解」。

止觀法門,

止--止於一念。

觀--觀照菩提

 

 首先介紹總題。「止觀」,梵語叫做「禪那」,翻成「靜慮」。「靜」,是指修止、修定;「慮」是指修觀、修慧。因此修習止觀,就是修習定慧。

「法」,是法則,說明所有坐禪時應該注意的法則。「要」,是要道、關鍵。而這個法則,是修行的要道,是超越煩惱、生死,證菩提、涅槃的關鍵。

本書是天台智顗大師所說,由慧辯記錄而成。

 

 諸惡莫作 眾善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要證入涅槃的法門雖然很多,但是最直接、最緊要的,就是止觀二法。

為什麼?因為止是降伏煩惱的開始,而最終的斷煩惱則要靠觀。

止是滋養心識最佳的資糧(修止後的寧靜,等於在滋養我們的心識),

而觀是策發神通、慧解的妙術。

止是禪定最殊勝的來源,而觀是智慧最主要的憑藉。

一個修行人如果成就了定慧二法,就同時具足自利利他的一切法了。

正如法華經中所說:「佛自己就是安住在這個止觀不二的大乘法當中,以自證的定慧力來莊嚴自己,也以這個法來度眾生。」(定力指福德莊嚴,慧力指智慧莊嚴,所以「定慧力莊嚴」。)

  定慧二法,就像車的兩輪、鳥的兩翼,缺一不可。若是偏修的話,就會墮入顛倒的邪見當中。所以經中說:「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的人,稱為愚癡(修定不修慧,得的只是枯定、枯木禪而已);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的人,稱為狂慧(沒有定力攝持的慧,只是狂慧)。」愚癡和狂慧的過失雖有不同,但因邪見而輪轉三界的結果,卻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不能均等來修的話,就等於違背了止觀不二、定慧等持的圓具之道,又怎能快速地證得佛果呢?

  又如經中說:「聲聞小乘的人,由於偏於定力,因此不能見佛性;十住位的菩薩,又偏於智慧,雖然已見佛性,卻不能完全明了;只有諸佛如來定慧力均等,才能徹底明了佛性而成就佛果。」

  由以上說明,我們知道止觀是通往涅槃最重要入門,是修行人成就菩提最殊勝的道路,也是眾德(福智二德)圓滿的旨歸,無上佛果的正體。(止觀圓滿的時候,就證得佛果,就等於佛果的本身,所以叫正體)。」

 

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於所緣境,繫念現前,停住不動。: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

 

天台四部止觀的內容。

第一部是圓頓止觀,由於是最大的一部止觀,所以也稱為摩訶止觀,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這是天台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寺時所宣講的,由章安大師記錄,內容分為十卷。

 第二部是漸次止觀,為什麼稱為漸次止觀呢?就是從淺入深,很有次第的介紹如何修習止觀的所有內容,這是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時所說的,由弟子法慎記錄為三十卷,再經章安大師治定為十卷,就是現今的禪波羅蜜。

 第三部是不定止觀,由於它深淺不定、能大能小,所以稱為不定止觀,是陳朝的尚書令毛喜,恭請智者大師於金陵瓦官寺宣說的,共有一卷,就是現今的六妙門。

 第四部止觀,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小止觀。

這部小止觀是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說出的呢?

原來是智者大師為他俗家兄長陳鍼所說的。他的哥哥當時為中軍參將,在四十歲那一年,遇到張果老,這位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一見面就說:「啊!看你的相貌,陽壽已盡,一個月內必死無疑。」

他哥哥一聽嚇了個半死,趕快回去找弟弟商量:「怎麼辦?張果老說我活不過一個月。」

智者大師回答:「嗯!沒關係,我教你止觀法門。」

這就是小止觀的來由,原本是為他哥哥延長壽命而說的。

他的哥哥很聽話,就按照小止觀的內容認真地修習,結果一個月之後不但沒死,而且還活得很建康。

到了第二年再碰到張果老的時候,張果老嚇了一跳,很驚訝地問:「你到底是吃了什麼長生不死的藥,才可以活到現在的?」

他就回答說:「我有一個弟弟,他告訴我修習止觀,我只是按照他教的方法不斷練習,才可以活到現在的。」

張果老聽了不禁讚歎地說:「佛法真是不可思議,居然有這種長生不死的妙藥,真可謂希有。」

 這部小止觀,雖然稱之為小,而實際上它卻是整個大部止觀(摩訶止觀、圓頓止觀)的梗概、入道的樞機。

它既可以稱為「止觀」,也可以稱為「定慧」,可以叫做「寂照」,也可稱為「明靜」,指的都是止觀,只是有不同的名稱罷了。

若要窮究萬法的根源,考證諸佛的修證,沒有比研究止觀更恰當的了。

天台大師所親承的教法是止觀,他的師父(慧思大師)所妙悟的境界也是止觀,天台所有三昧所修的內容還是止觀,縱橫論辯所說的仍是止觀。

所謂的止觀,只不過是說出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而已。

因此,天台的教觀雖然繁雜,若歸納其要旨,也不出止觀的範圍。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2

小止觀的內容分為十章,第一具緣、第二呵欲、第三棄蓋、第四調和、第五方便、第六正修,由此可見,從第一至第五是前方便,到了第六才開始正式修止觀。

 

在唐朝的時候,華嚴宗的賢守法藏大師,就引用本書來解釋『大乘起信論記』。淨土宗的善導大師,在寫『觀經疏定善義』的時候,也依『小止觀』來解釋坐禪的方法。

華嚴、禪宗、律宗、淨土宗的大德,對於『小止觀』的重視可知!尤其韓國、日本等地更甚!

近代的歐美人士,卻對止觀實踐的坐禪法,極表重視,既於西紀一八七零年,就有『小止觀』的上卷英譯問世。又一九五一年,更有法文『小止觀』的全譯,在巴黎出版。還有德文『小止觀』的全譯本,保存於西德魯魯大學擬出版。又一九七二年,日人岡倉天心,將英文『小止觀』的全譯稿,寄存於美國波斯頓美術館。

具緣第一。呵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行第五。正修行第六。善根發第七。覺知魔事第八。治病患第九。證果第十。

本書的十個內容,

首先是具緣第一,就是修習止觀必須具備的因緣條件;

第二是呵五欲,就是呵責色聲香味觸這五欲,使修行人不受外境的影響;

第三是棄蓋,就是棄除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這五蓋,使內障不起;

第四是調和,即外調飲食、睡眠,內調身、息、心;

第五是行五法,行欲、念、進、慧、一心這五法,使所修的一切法門都能成就。

以上五者,是修止觀的前方便;

第六是正修止觀;

第七是善根發,在修習止觀的過程當中,會有一些善根開發的情況發生;

第八是覺魔事,就是要知道一切魔事的內容;

第九是治病患,病是障道因緣,所以要知道如何對治病患;等到一切魔、一切病都去除之後,就能夠證果,所以

第十是證果。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3

 

瞋是失去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善法的根本,也是墮三惡道的因緣,是法樂的怨家,是善心的大賊,是種種惡口的府藏(種種惡口都從瞋恚起,所以稱為府藏)。

如果修行人在打坐的時候,想到這個人曾經惱怒過,我曾經惱怒過我最親愛的人,或者讚歎我的怨敵,這就是現前的三惱。如果再加上過去的惱我、惱我親、讚歎我怨,和未來的惱我、惱我親、讚歎我怨,就一共是九惱。

這九種惱怒,使我們生瞋;若是瞋心不能化解,就轉為憤恨;若是憤恨難消,就形成怨結;形成了怨結以後,就想到怎麼去報復他、傷害他、激怒他。

這一連串瞋心的過程,蓋覆了我們的真心,使本自清淨的菩提自性無法開顯,這就是為什麼將瞋恚稱為蓋的原因。既然了解瞋恚的過患,就應當趕快把它棄捨,不要再讓它繼續增長。

正如同釋提婆那以偈頌問佛說:「什麼會殺害我們的安穩(安穩指涅槃)?什麼會殺害我們的無憂(無憂指菩提)?什麼是一切毒的根本?什麼可以吞滅一切善?

 佛也以偈頌來回答:「是瞋恚殺害了我們的安穩,是瞋恚殺害了我們的無憂,瞋恚是一切毒的根本,瞋恚可以吞滅一切善。」 知道瞋恚嚴重的過患之後,就應當修慈忍來除滅它,這樣才能令我們被覆蓋的真心恢復清淨。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4

內在的心識,陷入昏暗叫做睡;

五根進入暗蔽,四肢關節隨意放縱睡熟叫做眠。

由於在這種身心昏昧、不自在的情況之下,是無法修習止觀的,所以稱為睡眠蓋。

睡眠蓋能破除今世真實之樂、後世生天之樂、以及涅槃究竟的安樂。這個惡法,是最不善的。

 

凡是想要修禪定的人,在入定之前,必須先調好身體才行,也就是說,身體的行、住、坐、臥都要詳細地審察清楚,調合到最適宜的情況。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果我們的動作粗獷,氣息隨著粗獷,氣息粗獷,心就跟著散亂而難以收攝。之後在修定時,便會覺得心煩憒鬧,不能安然恬靜,而成了入定的障礙。因此,平時雖在定外,也必須用心,預先做好準備,調合身體到最適當的狀況,不讓它有粗獷的情況發生。

 

所謂的魔,就是魔羅,秦譯殺者。為什麼稱為殺者?因為他會奪取修行人的功德法財、殺修行人的法身慧命。

 

為什麼稱為魔事?因為佛經常用功德、智慧來度脫眾生,專門以入涅槃為事;而魔卻常以破壞眾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為事。

 修行人若能安心於正道,道高時,魔則愈盛,這時務必善於分辨魔事。

一般來說,魔的種類有四:

一是煩惱魔;

二是陰入界魔;

三是死魔;

四是鬼神魔。

前面三種,是屬於世聞常有的事,也是隨我們自心所生的,如果用正念遣除,大多能息滅,所以在這裡就不特別作分別。至於第四種鬼神魔,則必須詳加分別了知。

 

總而言之,只要是化作種種五塵境界,來惱亂修行人,使他失去善法、生起煩惱的,都稱為魔軍。

它不但會破壞平等的佛法,還會令修行人生起貪欲、憂愁、瞋恚、睡眠等障道法。

正是經中的偈頌所說: 貪欲是你第一個魔軍,

憂愁則是第二個魔軍,

飢渴是你第三個魔軍,

渴愛則是第四個魔軍,

睡眠是你第五個魔軍,

怖畏則是第六個魔軍,

疑悔是你第七個魔軍,

瞋恚則是第八個魔軍,

利養名稱第九個魔軍,

貢高我慢第十個魔軍。

 

退魔的方法有二種:

一是修止來退卻:只要見到一切外來的惡境界,當下都要知道它是虛誑不實的。如此心中不生憂慮、不生恐怖、不生取著、不生棄捨、不生分別、不生計度,只是息心寂然,魔境界自然消滅。

二是用觀來退卻:若是用止的方法,不能退卻種種魔境,就反觀這一念能見的心,究竟是在何處?四處徧尋不著,可見它並無處所。既然沒有能見的心,又怎麼會有所見的魔境界呢?既然沒有魔境界,又是誰被惱亂呢?如此觀後,魔境界很快就會滅去。

 

安兰老师读地藏经笔记   止观  5

把心安住在正念当中,不起丝毫恐惧之想。观察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不再贪戀,爱惜自己的身命。如此正心不动,思惟魔境界的自性本空,佛境界的自性也空,在空性当中,无論是魔境界还是佛境界,都是平等一如的。没有魔境界要舍,也没有佛境界要取,安住在这不取不舍的平等法性中,魔境界自然消灭。

初发心修习止观的行人,最好亲近善知識,因为善識是善于辨識魔事的人。否则当魔入心时,往往令人心神狂亂,呈现时忧、时喜的狀况,若日久成病,还会令人丧命。

了知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空无所有、不执取病相、寂然安住,就能对治。

汉传佛教除了禅宗(祖师禅) 的揉和东方儒家文化之后北传的大放异采,也有很好的传统原味(如来禅)的禅修著作,天台宗智者大师  (538-597 A.C) 整理的《小止观》便是精简的指导自学手册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