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兰老师读地藏经笔记  境缘

(2012-09-27 14:41:47)
标签:

文化

分类: 艺术论坛

安兰老师读地藏经笔记  境缘

澫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境」是指物质生活环境,「缘」是指周遭人事环境。其实境缘的好丑存乎一念。

一念觉,周遭的人事物皆属真、善、美;

一念迷,周遭的人事物就成为妄、恶、丑。

 

因此古德说:「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唯有转境缘才能离苦得乐,如果自心总被境缘所转,则烦恼时时相随,学佛当然不得受用。

没有看不顺眼的人事物,

没有听不顺耳的话,

没有不顺意的境缘,

作为修行的座右铭。

 

如果不能在这上面下功夫,念佛不可能得力,这辈子学佛也只是与佛菩萨结个缘而己。

我们应该效法摩诃迦叶尊者,身为摩竭陀国大富长者尼俱律陀之子,却舍弃豪富,发心出家,常行头陀苦行,至老不倦,如此才能在逆境中成就忍辱,去除修行人最难降伏的瞋恚习气。

 

要再上一层楼的修行人,就得效法善财童子,他身为褔德长者的独子,既富有、又为人所敬重。在接掌家族企业以后,事业更是蒸蒸日上,但是他却能及时以自己的整个生命,为真理、为众生奉献奋斗。初从文殊菩萨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又能广参众善知识,真正做到在一切顺境中成就布施,舍掉悭贪的习气。

 

古今中外佛子所公认的第一经──《华严经》。

这部经名的大意是说,学佛人想要成佛,达到大、方、广的最圆满境界,就应该学习体会「想成为一座最完美的花园,就得包容百花千草万树并存,各展其美,互不妨碍」的理念,就像修行要恒顺众生,要恒常依顺所有众生的习性、要求与好恶。

只有与众生建立良好的善缘,才能权巧化导众生,从度化众生的耕耘中,提升自己修行的境界层次,迈向成佛之道。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学佛人,见闻他人的过失,并非不辨是非善恶,而是不去执着挂碍,不因他人的过失,而污染自己的清净心。

反之,时时以他人的过失来自我反省。

如果犯了相同的过错,应马上改正,否则当思众生迷惑不觉,慈悲怜悯心油然而生,深信因果不昧,所谓「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连佛菩萨也不能改变因果定律,何况我等凡夫?

如果见到他人过失,就生烦恼,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岂是明智之举!

因此古德才会说,在差别法界的「境缘」里见到平等,就是修行证果的过程,也是自度圆满的功夫。

在平等法界里见到差别,则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度化众生、度他圆满的表现。

 

所谓「佛度有缘人」,并非佛菩萨不慈悲,而是佛菩萨善于观机,如果因缘不具足,勉强度人,不但无益其人,反而让他毁谤三宝,造作更深的罪业。

因此度化众生乃生生世世的菩萨事业,不急于一时。尤其末法众生,能闻过生善,知过能改者,已经如凤毛麟角,如果冒然劝谏,徒结恶缘,于事无济。

再者,吾等凡夫,难识真相,焉知此犯过之人不是佛菩萨示现,是来考验、磨练我们的善知识?

因此《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都认定只有自己一人是学生,其他人都是老师,所言、所思、所行与自性功德相应者,则礼敬称赞;

不相应者,则礼敬而不赞叹。

这与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思想完全相应。

净空法师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1 一个念佛人,能把一切万缘放下,不再计较,不再过问,一切随它去,死心塌地,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没有不往生的。

 

2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学佛功德才算是圆满,这不是一生的事情,多生多劫累积起来,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要珍惜这一生,要努力、要精进,决定不能空过。

 

3 世间一切人事随它去,要忍受,只要不妨碍我念佛,什么都要忍受。要常常提醒自己:成就自己的道业,这是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4 学佛的人一个大原则,与一切人不结怨,他欺负我也好,他骗我也好,他害我也好,我把心量拓开放大,一切都随它去。

 

5 不要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我们的心才清净。我们常常念,念阿弥陀佛,过几天我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还要跟这些人一般见识,那极乐世界去不成了。

 

6 所以常常想到我在这里作客,过几天我就走了,这个地方,好人也好,坏人也好,都好,为什么?过几天我就走了。一定要用这个态度来处世。

 

7 我们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在此地也很快乐——虽然是五浊恶世,我在这个地方还是很快乐,还是很自在,这就对了。

 

8 不管遇到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一切都随它去,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你的心是定的,顺境是定的,逆境也是定的;善缘是定的,恶缘还是定的,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动,随遇而安,心境一如,你就得大自在。

 

对于一个开了悟、有智慧的人而言,并无主见成见的自我立场,内心世界只是环境的如实反映,都是来去自然,隐现无痕。是各种因缘促成环境的变化,也是各种因缘促成内心的活动。

 

菩提大道上的障碍。你要有智慧,要认识,要知道避免,头一个决定不退转,第二个不要走弯路,第三个不可以虚伪。菩提心第一个,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对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说,统统都是增上缘,都是帮助自己提升、帮助自己精进,好事,不是坏事,自己要认识。

 

一般人顺境、善缘容易生贪恋,这一贪恋就退转,就弯路,就谄伪了;逆境现前,恶缘现前,就生怨恨,也退转了,甚至于还生报复的心,不知道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境缘都是佛­菩萨在帮助你,你自己要觉悟。

 

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永远用一个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恒,换句话说,就是用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的体就是真诚,人没有真诚,哪来的清净平等觉?

 

对待外面一切人一片慈悲。慈悲是什么?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正觉的爱心,待人接物。对我好的人,慈悲,对我不好的人,也慈悲,毁谤、陷害我的人,对他还是­慈悲,决定没有打折扣,看到他有困难,一样热情伸出援手帮助他。不要说这个人他害过我,我不要理他,错了,那不是菩萨。我们要能做到,这些都是经典上教导我们的,我们能够­依教奉行,这就对了

 

  不论心内心外,一切都因缘聚散的过程,一切也都是聚散无常的现象,不仅是暂时的,也都是真实的。变变不已的现象是暂时的,聚散无常的原理是真实不变的。所谓无常,便是说没有永远的好,也没有永远的丑,可见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好与丑的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