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老师谈佛经小故事 【不昧因果】
(2012-09-25 11:07:18)
标签:
怀海马祖因果五灯会元百丈清规文化 |
分类: 艺术论坛 |
安兰老师谈佛经小故事
【不昧因果】
你看禅宗,看《五灯会元》、看《传灯录》,里面很多故事。
《五灯会元》中记载:唐朝百丈禅师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老人未离去。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迦叶佛时曾是这里的住持,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因此便堕野狐身五百世,无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
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乞和尚以亡僧礼送。」
制定清规
佛教传入中国四百年后,达磨祖师才到东土,禅宗历代祖祖相传,均是以心印心,以道相授;或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寺,还没有丛林住持之名。怀海禅师有鉴于禅宗的弘扬已经渐渐受到重视,弘化层面也愈来愈广,上至君相王公,下至儒者百姓,莫不倾心归附,习禅出家徒众也愈来愈多。因此,怀海禅师继开创丛林的马祖大师之后,即立下一套有系统的「百丈清规」
(720~814) 唐代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世寿九十五。
怀海禅师在百丈山,自立禅院,制订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
每日除了领导大众修行之外,还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坚持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晚年时,徒众不忍年迈的师父仍然做粗重的工作,于是恳请怀海禅师不要随众出坡,但是怀海禅师以「吾无德,焉可劳于人」婉拒,弟子只好密收怀海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农具。没想到怀海禅师因此不饮不食,弟子们只好将农具还给怀海禅师,让他随众作务。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把佛教僧侣乞食的传统改为中国式的自食其力。成为丛林的千古楷模。
怀海禅师揉合大小乘律,制订禅门仪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划时代之功绩。宋儒仿效其制度而创立书院
这么深的道理,我们想在一生当中参透不容易。为何不容易?烦恼、习气没有断。百丈大师能做到,是因为他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的境界,是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会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才能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我们最困难的,就是分别、执着放不下。说不分别,还分别「不分别」,又落在分别之中;说不执着,又执着「不执着」,总无法摆脱,这是凡夫的难处。
强调因缘果报-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我们要随喜功德。随喜是菩萨心,随喜就是不障碍别人。
从前百丈大师讲得好,「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不昧是什么?对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受报的时候很甘心情愿,知道我现在所受的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这个果报,清楚明白。不像世间人,世间人遭遇一切苦难的果报,不知道、不晓得什么原因,以为是别人给他的,怨天尤人,受报的时候还造罪业,这个样子因果循环,他是每况愈下,他往下堕落;明白的人他受果报他不会堕落,他逐渐往上提升,这不一样,他真正懂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上人强调,求功德、求加持、求消灾皆是「迷」;学佛就是要学习佛陀的觉悟。
【静思小语】
凡夫不畏因果,随心所欲;觉者不昧因果,以心转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