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老师读地藏经笔记 四无量心
(2012-09-20 18:43: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艺术论坛 |
安兰老师读地藏经笔记
慈悲喜舍-人类情绪最美感的展现
慈悲喜舍是修止观的基础,不但是基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修慈悲喜舍,你要破我见﹙断身见﹚是极度困难的。
因为身见最大的特征,就是分彼此,你是你,我是我,这是我的,这不是我的,经常在是我,不是我的见解、思考上作反应,有这样的反应,就是没有慈悲喜舍,就不可能断身见﹙我见﹚。
慈悲喜舍,是针对我们的粗烦恼,克服我们的悭吝与嫉妒,粗烦恼若不能降伏,大我慢就没有办法消除。
《楞严经》云:「上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十方众生同一悲仰。」。
四无量心是: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
一、慈无量心
慈能对治自己的瞋恨心。既要想种种办法,俾令众生得到快乐,无论他人如何毁谤和恼害我,也不应该生起瞋恨心。视他身如自体,当自受乐时,见他人无乐,便起慈悯心,令其得快乐。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慈:就是说:我们很自然会想要对别人好,帮助别人减少他的粗烦恼,帮助人家修行﹙法施、财施、无畏施﹚,这就是慈心作意。
修行不只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个性与心行﹙习气﹚,修行以后,个性都没有改变,只是观念改而已,那不是在修行。讲话的态度都没有变,不够柔软,对人不能微笑,那不是修行,你脑海中记很多经典,甚至开口闭口都是经典,好像很有知识,那不是修行。
二、悲无量心
悲能对治自已的恼害心。若见众生受诸苦恼时,等同身受,当应生起悲悯心,令其得大解脱。行者于慈定中,常念欲与众生快乐,然而从慈定出,犹见众生受种种身苦心苦,于是心生怜悯。
悲心像水,能让我们心地广大,无碍无分,无碍无分的意思是,看到众生的苦,就像是自己在受苦一样,看到自己的苦,也等于看到众生的苦一样。
三、喜无量心
现在 就是最好。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
慈悲本身是无所求,自然流露却不为谁。
喜心作意:注意力若放在喜作意,就没有怨、嫌弃,对事情能够灵活取角。看事情的角度,会想说,遇到好的事情不敢得意忘形,因为我们知道那是一种无常。遇到不好的事情,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而且觉得这个不好也是世间整个的现象。
我们住在这世间,就要去承担接受,从不好的境界当中,我们也能学习到很多东西,这就是喜心作意,喜心作意就能触到无色界的识无边处。识无边处就是,真的感觉心不分你我,那个时候就能进入,无色界的识无边处,心开了,识就无边。
四、舍无量心
佛教不说谁是谁非,而是要计较自己有没有贪、瞋、痴。
放下世间人相、我相的标准,一切为了离苦。安住当下,无所求,一切归零,重新来过。过去已经过去,从当下起,如何对待?不能慈悲时,要懂得离境,离境是为了给彼此空间,有空间才有回旋的余地,才能重新来过。
人类在慈悲喜舍的发展上,失去了舍,失去了平衡,人类把动植物逼到一种绝境,让动植物没有生存的空间,相对的人类也没有生存的空间。表面上是人口过多,实际上是人类把动植物逼到绝境,也把自己逼到绝境,这是一种很深,很深的悲哀。
舍掉过犹不及的激情,做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寂静来回向世间。
比如当别人不接受自己慈悲,或自己慈悲不起来的时候,要能够不逞强、要懂得撤退、懂得沉默,让自己心静下来。各种因缘条件不具足,就要离、要舍,舍了以后就有进退的空间,进则承担、退则安住,舍有离境、安住,换取平衡,再回境界不动心的意思。这个舍也就是不执着,连慈悲都不执着。比如在谈话时,如果看到因缘不具足,就要选择沉默,不要为了自己有很好的见解,一直想发表,那就是我慢。
舍(慈、悲、喜)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若人修习四无量心,所得功德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