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老师地藏经笔记 菩萨十地 4慧焰地
(2012-08-14 13:13:39)
标签:
安兰唯识宗地藏经《华严经》十地文化 |
分类: 艺术论坛 |
安兰老师地藏经笔记
唯识宗一句话说:『所知本非障,被障障所知』
《华严经》云: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
菩萨四地,是焰慧地。在此地的菩萨,原来的菩提已经展现了,在这里进入到智慧的修养,慧性炽盛如焰。
『焰慧』,就是像火焰,要使得这个智慧,能展现出它的力量来,有如太阳的辐射一般。
学佛为了断烦恼,智慧的火焰就能烧掉烦恼的薪柴,这就是读经心领神会的快乐,这样的快乐也让我们更想精进,得到更强大的智慧的力量。
第四地的菩萨这时所具有的智慧,足可用以焚烧他在第三地时还不能去除掉的解法慢薪。如同本分中所说「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这是把初入第四地的菩萨所证得的智慧,比喻作能烧烦恼的智慧之火;并把困扰前地(即第三地)菩萨的烦恼——解法慢——比喻为被智火焚烧的柴薪。
焰慧地的「焰」,是指慧焰,即智慧之火焰,也就是「根本智火」。唯识宗一句话说:『所知本非障,被障障所知』,所知的境界自身,不能说是障,由于自己心理的执障,才障蔽了所知的真相。
第四地菩萨的「初入证智,能烧前地解法慢薪」;这表示,以初入第四地的菩萨所证得的智慧,只能够用以断除第三地的法爱愚——解法慢薪。也就是自己对佛法了解高慢的心态。
四地修行菩提分法所要灭除的烦恼是「一切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梵语mula-klewa。又作本惑、根本惑。略称作烦恼。指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之烦恼。《成唯识论》卷六云:「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
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二十种。
菩萨在四地之前,道心都还是会起变化的,要在进入了四地之后,才开始稳定下来,然后继续向上慢慢增上修行。所以,菩萨一地到四地,称为变化位,进入四地了,是定位。意思也就是菩萨修行到了这里,将不会再起变化生起退转心,再向后退了。就好像心定下来了,不会再犹疑不前、或是害怕了。所以,自此开始,将开始向前、向上升进。所以,四地到七地,称为提升位。而从八地一直到十地,称为增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