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兰老师地藏经笔记  菩萨十地  1欢喜地

(2012-08-13 08:59:35)
标签:

安兰

天竺

十地

地藏经

大乘佛教

文化

分类: 艺术论坛

指导教授师:勍法师


安兰老师地藏经笔记  菩萨十地  1欢喜地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道的。

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十地菩萨,要完成菩萨的果位,肯定要经历修养的磨炼和实证。
菩萨初地,是欢喜地。欢喜地菩萨知道佛法的好处,知道本身的菩提种子显现出来,相应于佛教佛法的好处,这个时候,开启了菩提种子,发起菩提心,叫做欢喜地。


我们在遇到逆境的时候,要把逆境当成是逆增上缘、逆善知识,然后针对我们自己的障碍去有所突破,转烦恼为菩提。

 

法喜充满,无论善境逆境,顺缘逆缘,就非常的法喜,一切的镜缘都是虚相。

因此,我们应该要感谢一切的外缘,因为没有他们、没有这些事情,我们隐藏在八识田里的业习种子,就无法显现出来,就无法被清净掉。而我们所累积的种种业,也就是因这种种的外缘,才有机会能够一一慢慢的清净掉。

 

 

安兰老师地藏经笔记  菩萨十地  2离垢地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为大小乘佛教的中心。

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萨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

《华严经十地品》由于是诠释登地的圣位菩萨于十地中,修行十波罗蜜及诸菩萨法的重要典籍,也是大乘佛教最富权威的一品经,故早在大乘佛教初期,西域天竺就有单行本在流通,名《十地经》,此经相当受古今中外的佛教学者重视。

 

根据《十地经论》显示,菩萨登初地后,即舍贤位入圣流,因此,依出世间道的修行次第,须修戒、定、慧三学,而三学中以戒为首,故于初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见中道理后,于第二离垢地中,即应先圆修戒波罗蜜。学习佛法就是在清净自己的业习,所谓「净业」,

这是由菩萨修行菩提道的次第来立论的,因三学乃一切佛法的总纲,而戒律为修行的轨范,故菩萨登初地见道后,于修道(二地至等觉)中,首先最迫切者应先修戒学,戒为佛道根本,所以不能本末倒置,如人登楼,先由底层,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如此才能到达无学道的如来地,成就无上菩提。

 

由此可知,持戒不祇是一切善法住处,同时亦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因此若不持戒,欲生善趣,欲得道果,无有是处,反之,若能严持净戒,则能随愿生诸善处,得证道果。乃至证得究竟解脱。

菩萨二地,是离垢地。好比一个种子,要想能开花结果,就必须脱离那紧紧包覆在外的『壳』。这个『壳』就像是我们的『业』。

 

垢,是以「业」来说,离垢,就是要离「业的贪欲」之垢,离「瞋欲」之垢。当然还有痴、慢、疑、五种见等等垢,也就是所谓人的这些问题,和道的障碍,都叫做『垢』。离垢就是要我们出离这些污垢,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清除这些污垢,才能不随业造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持戒」,「戒」是维护我们,以及维护我们的道业。



安兰老师地藏经笔记  菩萨十地  3发光地

发光地忍胜,慧火除诸冥。
修学菩萨的心地,要经过十个阶段:第一是「欢喜地」,要时时播撒欢喜的种子;不要把不如心意、埋怨、厌恶的种子放在心上。

如果讨厌某个人,就等于种了一颗「怨嫌」的种子;对一个人产生恨意,就多了一株恨的祸根,将来就会产生障碍,所以要去除这种心态。时常培养欢喜心、结欢喜缘,得「欢喜地」。


菩萨三地,是发光地。三地菩萨修习『安忍』波罗蜜,这时菩萨的智慧慢慢在发起,而此时的修养,以菩提来说,会显现出瑞相、感应来,贪、瞋、痴等三毒,不复集现,而于诸善根转增明净,这种现象,叫发光地。

我们所碰到的事情,都是用化解的方式去解决,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经验和体验,而自己的业习、习气也一定会愈来愈淡薄。

谈到「忍」,学佛者要具备两种忍:一是「法忍」,一是「生忍」。发心修行者,必须修「法忍」;为了求法,必须立定心志下苦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历练,要欢喜去承受,于苦不以为苦。甚至能够做到以苦为乐,从烦恼的痛苦中突破之后,得到了菩提的快乐。转业为道,转苦成乐。凡事能够如此地面对,就是一位走在菩提道上,有智慧的菩萨了。
弘通《法华经》者,宜以柔和忍辱之心为心,若心柔和忍辱,则可防一切瞋怒之毒害,如衣之防寒热,因以为喻。《法华经》法师品:「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三地菩萨于禅定行中是依于此忍辱行而进入禅定中,也就是说明于此忍辱行中有禅定的基础,更能发挥忍辱行之耐力,所以依循着禅定力而使忍辱更能发挥其之耐力。

此言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二是具足故得如所愿。」

所以有了禅定的修持,自然在忍辱的程度会有耐心,而呈现如如不动之程度。也就是禅定的功力的表现。又于《华严经》〈普贤行品〉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瞋是诸过之最,能使行者生起无量障碍门,能烧诸善法功德,若不能忍诸逆境,而起瞋忿心,则将长久所修得福德善根摧毁无余。

瞋既然是万恶之源,又是忍辱之障碍,所以在修行忍辱之时也同时也要消灭瞋忿,而是要彻底从根本下手,由内心不起任何躁动,不是表面的忍耐,而是对外境所起之一切境界均不起分毫动念,方是真正的忍辱。

三地菩萨能勤修行忍,故能圆满忍波罗密,而成就无上菩提,方能得无量修忍之胜益,而成就禅定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