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之眼 曾祖吳品珩的逸園日記
标签:
明體中国淞沪铁路吴品珩清政府星座 |
分类: 基礎占星 |
曾祖父天平日座水星天蠍
日記中有很多的第一手資料
今天查出吳品珩更早的祖先吳光镐
白坦素以东阳历史文化名村著称。科举仕宦者绵延不绝。清代,吴光镐中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
任内阁中书、台湾刺史
http://blog.sina.com.cn/u/1613465082
一、
据《逸园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十九日,吴品珩“赴金郡丽正书院孝廉堂讲学,太守继良亲送各孝廉(举人)谒见。”有人提问:“自强之道以何者为本?”吴即以“原铁路利弊论”为主要内容展开宣讲、阐明自己将兴建铁路作为“自强之道”的观点。
清中期以来,西方文明大量输入中国,统治阶层中有“疑”字当头,自高自大,闭关自守,视西方科技为“奇技谣巧”的;有“惧”字当头,只知道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兵强马壮,将之视为洪水猛兽的;更有“媚”字当头,把外国人敬若神明,认为样样都是外国的好,“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的,而能正确认识中、西之间的差距、知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却少之又少。
最早在中国出现的铁路是光绪三年(1876)上海英商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与吴淞口之间修筑的“淞沪铁路”,长5英里,时速24公里。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这是破坏祖宗家法和地方风水的“怪物”,竭力反对,最后竟不惜花费28.5万两银子向英商购回后一并拆毁。其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的建设权、借款权、合办权的疯狂争夺和国内洋务运动的发展,又有一些人认为“自强之道在于急造铁路”。有的地方(如四川)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权衡利弊,铁路究竟修好还是不修好?如何才能既使西方的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又不致丧权辱国失去主权?这成了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课题。吴品珩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引导知识分子(举人)们从迂腐的八股文章中解脱出来,研究讨论事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