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反思
(2017-07-07 15:41:05)
标签:
混合学习教育 |
分类: 理论文献 |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断章取义”直接导致当下我国教育对待“人”时“过犹不及”,以致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人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在教育中不但没与得以实现,反而异化为控制人与教育发展的外在力量,衍生出诸如偏离常识、引发混乱、制造无序、暴力不断等反社会性问题。因此在教育中,对人的尊重与张扬须回归理性,真正的人本主义教育应是基于自由的限度,使人自由地过着理性宁恬的教育生活(刘建
2017)。
一、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现实曲解,陷入了对“以人为本”的迷思
1.聚焦教育中的“人”,漠视教育中的“物”。
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人们总是把目光全部集中在“人”上,认为只要人的矛盾解决了,其他教育上的困惑自然也解决了。“人”成为教育的“信仰”,因为高扬“人”的旗帜而忽略甚至抛弃了教育中诸如物件、制度、组织、气候、文化等因素。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了一些极端的思想和观念,比如,“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等观念过度拔高学生的地位,片面夸大教育功能。这些理念初衷善良,但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仔细加以端详与揣摩。
2.重视“外在”的人性,摒弃“内在”的人性。
人的非理性强调人的外在性,即物质、欲望、激情等更易外化成为人的外在显示而易为人所感知,进而表现得更能代表“人”。故在教育中,人们似乎更加关注这些人的表层特征,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物质的保障、欲望的满足、情绪的发泄、符号的消费、庸俗的表达等为本,而没有或轻视了对人性中最为重要的理性素养等在内的人性的关注与佑护,譬如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自然的法则、社会的规范、人生的理想、终极的信仰等等。
3.关注“个体”的人,忽略“群体”的人。
个人与群体、自由与规则、民主与法制本事辩证统一、须臾不可分离的,而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却经常只见“个人”、“自由”、“民主”,却不见集体、规则、制度。
4.强调“感性”的方法,轻视“理性”的逻辑。
感性的人本主义者不在乎追求和平与安静,更在乎自由热情的个人表达。美德被他们看成是懦弱的表现,理智被斥为对付自由的阻力,优雅的礼貌被贬成消除学生个性的篱笆。
杜威也曾提醒:实际上,认为自由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特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种愚蠢的念头。这部不仅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本体上有偏差、价值上有误导、认识上有偏颇、方法上有极端,主要原因是人本主义理性知识退场的后果,所以要解决现实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偏差问题,需要我们去了解与掌握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知识。
二、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理性特征
1.强调人的有限性与不完全性。
2.重视培养理性的人与人的理性。理性与秩序是人本主义的主题,也是人本主义的目标与追求。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形塑学生的外在特质,更在于陶冶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唯有理智而不是其他才是评判事物最好理由与标准。亚里斯多德也认为,人的最高的幸福存在于理性的运用里。与“人”比较起来,理性乃是神圣的,与“人”的生活比较起来,符合于理性的生活才是神圣的。
3.将“人”视作一种群体性存在。
4.反对用狂热的形式彰显人本关怀
参考文献
刘建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反思与回归 教育发展研究
[J] 2017.6 p57-p62
前一篇:中国文化语境下英语学习的观念转变
后一篇:教师走向卓越的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