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2017-05-08 22:03:12)
标签:

个性化学习

社会化学习

教师教育

分类: 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新的重要指导性文本,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分析和建议具有时代特征,也反映了迄今为止人们在教育问题上思考的成果。就其中文化基础来说,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与文明人和现代人的培养具有内在的关联。人文底蕴是文明人的基本标识;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均以文化基础作为基础,否则就无从谈起。直至今天,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隔阂,无论在方法论的层面还是在价值论的层面,仍然没有完全弥合,以致人的发展向度整体上呈现出片面的特征。

一、人文底蕴是文明人的基本标识
一个人可以没有科学精神,但是只要在群体中生活,就必须接受群体生活的规则,其言行就需要符合群体的习惯和价值,而这些恰恰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对于普通社会成员来说,没有拥有,似乎也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超越学校教育的视野来看人的素养,我们就能理解类似“有知识,没文化”的说法,反过来也能悟出“没知识,有文化”的道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旨在规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人文底蕴的内涵当然具有学校教育的特征。具体来说,人文底蕴被解析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细目。

(一)人文积淀:认识人类与实践文化
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既可以以知识和思想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凝结在一切人造的物件和人为的事件之中。学生在学校享受人文知识的渠道:一是学习各种人文知识,二是参与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两种渠道恰好是指向认识人类和实践文化。人文知识: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实践文化: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文、史、哲构成了人文知识的基本范围。

(二)人文情怀:尊重个人与关切人类
学习人文知识,可以解决对人类自身的一些认知问题,但这也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关于人类自己的信息。借助于“实践文化”的理念,让学生在行为上体现或让学生在心理上体验,人文的知识就可能被转化为人文情怀。结合更大范围的人文理解,我们可以把人文情怀凝练为尊重个人和关切人类的态度。

二、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共同构成了文化基础的内涵,较为简明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即规定了学校课程的领域,也指明了学生通过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日常语言中的“学文化”,在这里获得了专业的表达。科学精神,它超越了知识,更符合“文化素养”的意涵。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一操作性的解释是我们对科学精神进行阐释的文本基础。

(一)理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的基础
理性思维一定不是科学精神的本体,它只是科学精神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理性思维并非独属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有着紧密联系的哲学,同样以理性思维方式为其重要特征,但哲学家并未因此而把理性思维视为哲学精神的成分。
科学精神有其本体,但呈现为现实形态的科学精神必然是一个不能删减的生态结构,这个结构中有“批判质疑”是为核心;有“理性思维”是为基础;有“勇于探究”,是为保障。不仅科学精神的概念不再模糊,而且科学教育会因此而思路明晰。
对于理性思维,人们的认识基本能聚焦到“证据”和“逻辑”两个方面。理性思维被普遍认为是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个人若能在得出结论前有寻找证据的自觉,或在接受结论前有审视证据的自觉,那他就是一个具有理性思维倾向的人。如果他还能在有明确的的前提下,对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直至目标达成。那他就是一个具有了理性思维能力的人。

逻辑能力与逻辑学的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无法通过遗传获得,因而是一种后天的、可训练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提升学生过的逻辑能力,并不是处于学生未来特殊职业上的考虑,而是要塑造他们在广义社会实践中的理性形象。简明地,逻辑能力包含概念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和推理的的能力。概念能力,一是对新现象、新事物的命名能力,关键是把新事物、新现象与既有的语言系统联系起来;二是对新“名”的界定能力,关键是对新事物、新现象本质特征的把握。

(二)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有了理性思维作为基础,人类就不会满足于对世界的神秘感觉,也不会毫无条件地接受经验的和权威的结论。对神秘人们会探寻其背后的证据与前提。在理性思维基础上,人既非常逻辑地,同时也很自信地具有了对一切既有的认识、规则进行批判和质疑的态度。
谁也不能否认经验和权威的积极价值,但没有被批判和质疑风险的经验和权威,的确可能使人的社会生活要么机械、刻板,要么无望、窒息。经验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在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时间和空间,经验的使用是人们提高效率和避免失败的重要策略。在科学认识领域,如果人们绝对地相信了权威,就不可能成为发现者和贡献者。会让人放弃对权威结论是否有可靠证据和逻辑证据的追问,由此会产生认识领域的迷信。科学结论是用证据与逻辑来支撑。即使权威者的德性不容怀疑,那也不是一个结论是否为真的保证。

(三)勇于探究是科学精神的保障
对经验和权威的批评质疑,其中的道理简明,很容易被人们获得认知意义上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懂得道理就一定能做到对经验和权威的批评质疑。一种观念走向现实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一种观念的认知理解,是为知;第二阶段,对一种观念基于知而肯定其价值,是为信;第三阶段,把观念变为素养的或行动的现实,是为行。对于批评质疑的科学精神,人们已经完成了知与信的过程,余下最难处在于在素养上和行动上的落实。
困难的关键是勇于探究的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个体人格差异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哲学看,普遍认为中国哲学重人文道理,西方哲学重自然真理,进而中国人勇于殉道,西方人则勇于为真理献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勇于探究的核心在勇,没有勇气和勇敢,即使一个人有批评质疑的愿望和能力,也不会贸然批评质疑主导性的经验和权威。批评和质疑是一种挑战,需要大无畏的心态。“探究”是科学的过程,根本不在科学精神的范围。

审视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前者关涉“文明人”,后者关涉“现代人”。把两者打通,“ 文化基础”所指向的,其实就是培养“文明现代人”或“现代文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参考文献
     刘庆昌  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教育发展研究   [J]  2017.4  p35-p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