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2016-11-18 22:17:49)
标签:

教育智慧

行动研究

杂谈

合作学习

分类: 核心素养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核心素养是促进个人实现成功和社会良好运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绪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欧盟(European Union)指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以及学会改变。

美国提出核心素养:包括生活与职业生涯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科技技能等。

英国英格兰提出核心素养:是年轻人为了适应将来的生活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以及学习、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资质。

钟启泉教授提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西南大学 裴昌根  宋乃庆 提出:核心素养是指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关键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综合表现。

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图1.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既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学科分化,更依赖微观的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发挥课程的功能,即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改造和固化,而这种经验的改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来实现。根据相关调查,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贡献可达到70%左右。相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其更能有效地传播人类积累的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学生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因此,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裴昌根   宋乃庆     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    课程  教材 教法   [J] 2016.11  p45-p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