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即课程,让教师心中有条“地平线”

标签:
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型社会杂谈 |
分类: 理论文献 |
“教师即课程”(杨九俊
2016)的生动实践:解放、信任、引领、成就使他们“发现教师”的基本路径。传统课程理论是“防教师”的课程,因为课程是专家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传授,教师知识执行者。施瓦布明确提出“教师即课程”更契合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南京市北京路小学是“教师即课程”的实践代表学校。“教师即课程”体现培育课程意识:
1.价值性:新课程观特别强调更要关注的是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人学习的知识。2.自觉性:课改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校长和老师的主体道德自觉,即能从国家利益、国家立场思考,超越功利化的追求,认同改革的主体目标;其次表现为课程效能感基础上的学生生命关照,在课程的框架和实施过程中,都能体现“人在中央”;三是主动自觉地参与课程建设,本乎内心地践行“教师即课程”。
2.整体性:强调课程体系的意识表现在(1)从育人完整性落实整体性。(2)从课程落实的规范性体现整体性。所有的课程指向培养目标。(3)从课程开发的专业性体现整体性。
3.敏感性:指在教育教学的情境中反应快,且符合课程价值的意向。课程意识的觉醒,使旅游都具有了课程意义。
深化课程理解:1.学科本质。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在一定意识上就是学科本质化的探寻。2.儿童情怀。对儿童的热爱、认识和关照,永远是课程和教学的主旋律,知识只有融入其中,才是有意义的。支持学生自己创造课程,“学生课程”也渐成学生成长的路标。3.人课合一。无论是课程或课堂,教师全身心地、生命性的忘情投入。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Schein认为,个体经过长期的职业实践后,对自己的需要、动机、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幼儿真正的认识,从而形成个体终身所认定的、再次择业中最不肯舍弃的东西即职业生涯系留点。引导教师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制定奋斗目标,选择有智慧的专业生活方式,充实有内涵的专业生活内容,将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融入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中,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借助“SWOT”分析法,教师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分析“现实的我”;从对未来三年的专业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外部支持等方面规划“理想的我”;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真实的“我”,在规划与奋斗之间实现最好的“我”,找到职业发展的系留点。
以南京市崔兴君老师的三年规划为例,根据自己的兴趣规划了三年的行动研究:从“微”处做起,以小见“大”,建构自己的系列国学“微”课程。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既促进了学生的自由生长,更成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优势(Strengths):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学生,对教育有一份制作的追去和责任感。积极乐观,善于发现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美好。为人真诚,在团队中有一定的亲和力,组织能力较强。喜爱新鲜事物,由创新思维,电子多多。喜爱诗歌,有诗人情怀,向往工作与生活中调动着诗意的律动。
劣势(Weakness):竞争意识薄弱,缺乏上进心,没有长远的目标。学习欠主动,懒于笔耕,教科研能力较弱。工作条理性不够,有时拖拉,不够雷厉风行。做事不够细致,考虑问题不全面。
挑战(Threats):学校及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迫在眉睫。成为有风格有特点的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和家长更多的信任与信赖。
机会(Opportunity):学校教科研氛围浓,校本研修机会多。学校优秀的同时很多,身边处处是榜样。家长对语文学习特别重视,对工作大力支持。
发展目标:以国学陶冶孩子的道德感、归属感,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建构以“三百千”“诗经吟唱”“小古文”为系列的个人国学微课程。
行动计划:第一年,低年段进行“三百千”微课程研究。第二年,中年段进行“诗经吟唱”微课程研究。第三年,高年段进行“小古文”微课程研究。
需要的外部支持:学校保障每周一节的国学实践课。能和高校美学系、中文系教授进行研究讨论。与其他在国学领域有实践研究的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参考文献
杨九俊 “教师即课程”的生动实践 人民教育
【J】2016年13期 p16-p18
吴玲 安颖莹 支名瑗
让教师心中有条“地平线” 人民教育 【J】
2016年13期 p30p-33
前一篇:如何设计“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