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论语》中蕴涵军事思想的智慧

(2009-05-01 16:01:49)
标签:

《论语》

孔子

军事之道

富不过三代

战争

军队

军事

分类: 论语

    孔子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当时的历史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争不断的时代。用今天的言语讲,就是一个法律崩溃;教育受到破坏;诸侯可以随意的发动战争,消灭它国,略夺财富,践踏妇女。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孔子以它的智慧提出了“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道理。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教育有序、法制健全。而保障一个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取信于民、需要一支保卫自己发展的军队、需要良好健全的法律与教育,创造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社会稳定的发展。

    孔子以它的智慧告诫人们,“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越权和擅作主张的大夫,很少有历经五世而不败亡的;由臣子越权掌控国家命运,很少有历经三世而不败亡的。这也是告诫人们“富不过三代”的道理。

   【原文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直义】 老师说:“天下有道的时候,法律、教育和出征讨伐都是出于天子的;而天下无道的时候,法律、教育和出征讨伐经常出于诸侯的越权和擅作主张。越权和擅作主张的诸侯,很少有历经十世而不败亡的;越权和擅作主张的大夫,很少有历经五世而不败亡的;由臣子越权掌控国家命运,很少有历经三世而不败亡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纷纷议论了。” 
    “天下有道”指的是和平的年代。“礼乐”就是指当时的法律和教育。而君不君、臣不臣的越权乱政,一定会使国家败亡。“天下有道”,国家的法律和教育都出自“天子”,即“天子”代表国家。而国家“天下无道”时,诸侯越权和擅作主张,制定各种制度,由于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角度,孔子预言“很少有历经十世而不败亡的;越权和擅作主张的大夫,很少有历经五世而不败亡的;由臣子越权掌控国家命运,很少有历经三世而不败亡的。”

    孔子反对不仁义的内部战争。对自己的弟子进行教育,提出该如何辅助君主的要求。贫富的悬殊会产生内乱,人少的国家也会有内乱产生的,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思想,反对内战。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直义】 季氏预备讨伐颛臾。冉有、子路赶紧去见老师说:“季氏将要攻打颛臾了。”老师说:“冉求,你难道就没有过错吗?这位颛臾,以前是周天子曾经让他主持东蒙山祭祀,而且都在自己国家之中,是国家的臣子,凭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想要讨伐它,我们两个人都不同意。”老师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发挥你的能力,实在力不能胜就辞职。’见人危难而不去扶助,见人跌倒而不去搀扶,那么负责辅助的人有什么用呢?而且你的话也有过错。老虎、犀牛逃出笼子,龟甲、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又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当今颛臾的城墙很坚固,而且距费邑不远。现在若不把它夺过来,将来必定会成为后世子孙的忧患。”老师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肯实说自己的企图,却又一定要找另外的借口来诡辩的作法。我听说,有的国度和家族,不怕人口少,而怕财富不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匀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口少,安定了,也就没有被倾覆的隐患了。如能这样,若是远方的民众还不归服,就用文和德来感召他们。若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居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辅助季氏,远方的民众不归服,也不能感召他们;国内各地分裂离散,而你们也不能守住,反而在本国内用兵。我恐怕季孙的隐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大墙内部呢!” 
    对于内乱,孔子的态度是予以讨伐的。遇到篡权夺位之事,要及时向上报告,尽管有些人已经退休了,但还是关心国家大事。正义的事必须要做,大夫的责任不限于在位不在位。这就是【原文14·27】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的中庸道理。【直义】 老师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情。”
   “不在其位”,一种是职位,是对做官者讲的;一种是位置,是对未做官者讲的。 
    【原文14·2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直义】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老师沐浴以后上朝,告诉鲁哀公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老师说:“以我做过大夫之后,不敢不告诉君主。君主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老师就去告诉那三位大夫,但三位大夫说不可以派兵讨伐,老师说:“以我做过大夫之后的责任心,不敢不告诉你们!” 

   【原文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直义】 老师说:“善于领导的人,教练民众用七年的时间,就可以叫他们去打仗了。” 

   【原文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直义】 老师说:“如果不教民众进行训练而作战,这就可以算是抛弃了他们。” 

   《论语》十三篇以军事之道作为结尾,可见其重要性。正义的战争是保家卫国。但面对的是生命大事,所以要训练人们,减少损失。一个没有强大军队的国家,是没有和平生存之保障的。

    历史上清王朝的后期由于政府的腐败,造成军队腐败,军队的腐败,造成丧失国土,丧失国土造成失去民心,失去民心的国家就将灭亡,这就是孔子论述的“政府取信于民”的道理。取信于民的道理与军备的充实----“足食”、“足兵”,统一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善人要七年时间,教会民众变成军队,才可以去打仗。可见保卫国家的重要性,要保持长远的和平,军人就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这些论述奠定了儒家军事思想的基础。虽然言语不多,但其涵义和分量足以让世人了解其全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