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与南子的故事

(2009-03-28 19:11:12)
标签:

文化

    2009年是孔子诞辰2600周年,而《论语真义》虽然在2007年中秋就已完成,但出版一再拖延,这也应验了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的道理。《论语真义》力求能补充《论语》在两千年来,由于断层而不是断代所造成的文化流失。

    本文重点从孔子与南子的交往故事中,体现圣人处理政事的方法。从古至今,人们在治理国家中,都绕不过去的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家属和子女。

    首先有一点是要明白的,圣贤和君子都不会看重物质的享受。

    从儒家的论述中就可以知道。【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白话文直义: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重物质生活;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和行动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在实践中学成了。” 

    圣贤之人,不看重世间的凡事,做人谦虚谨慎,尽管他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的智慧已经等同与实践过了。这实际上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注意文中这个“色”的内涵,泛指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包括权力、名誉、威望或金钱、物质享受、世间一切物质现象,不仅仅是指女色。

    一个要弘扬“仁”道的圣人如何对待美女,历代文人对此事津津乐道,也闹出许多戏言。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孔子刚刚辞去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职务,到了卫国在卫灵公处做官,不久又南下,但受阻后,仅一个多月又返回了卫国。这次返回,卫灵公感到很有面子,亲自到城外迎接。孔子也希望能在卫国长久发展有所作为。

    卫灵公夫人南子原是宋国贵族之女,嫁给卫灵公后,深得宠幸,在她身上具有倾城倾国之美、权势和金钱,但在卫国名声不好,与大臣通奸,干预朝政。她早就知道孔子的为人,也希望见见这位名人,孔子先是婉言辞谢,可是南子还是要见孔子,孔子出于礼节,不得已就去拜见了南子。《史记》上记载了这件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白话文直义:南子坐在薄薄的帷帐中,孔子进门后,向北行叩拜之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佩戴在身上的玉器撞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孔子说:我本来就不想见她,既然已经不得已见了,就要还她以礼。子路很不满意。孔子发誓说:“我如果是不正确的话,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孔子的弟子们专门描绘了这一段,放在《论语》中,【原文6·26】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见南子,胸怀坦荡、并不回避。《史记》中也再次描绘了这段话。

   为什么子路不高兴,而要重点提出呢?

    一个体现出在薄薄的纱帐中,南子是有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怕孔子看穿,特意以这样的方式见孔子。

    二是看你敢不敢来,南子就是我行我素,世人皆知,这样的人你敢不敢见。不见体现出孔子没有勇气,见体现出南子的高贵,拿孔子的名气和地位来炫耀、抬高自己。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聪明的女子。

    三是见后,是在隔着纱帐后,这是一种尊严的损失,连脸都看不清楚的人,见她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去拜见这种人,显然有失身份。

    四是佩戴在南子身上的玉器撞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显示很有钱,这也是一种示威。

   这也应验了孔子指的女子和小人是什么样的人。【原文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直义】 孔子说:“唯有女子与小人是难以教养的,若是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恃宠无礼,若是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无端抱怨。” 
    卫灵公并不是真正支持孔子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从孔子的评价中就可以知道卫灵公是无道者。【原文14·20】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直义】 孔子叙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是这样,他怎么还未败亡呢?”老师说:“因为他依靠仲叔圉款待宾客,祝鮀操办宗庙祭祀,王孙贾统御军队,能够这样,怎么容易败亡呢?” 统治者无道,但臣有道,国家虽不会很快败亡,但已危险。
   【原文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zǔ)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yùn)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直义】 卫灵公向老师请问军队布阵之法。老师回答说:“祭祀礼仪,我尚且听说过;军阵战法,我还没有学过。”次日,老师就离开了卫国。 老师在陈国断粮之时,随从饥饿致病者甚多,步履艰难。子路见了老师埋怨道:“君子也会穷得毫无办法吗?”老师说:“君子虽然穷困,还能坚持操守;而小人一遇贫困,就会泛滥乱来了。” 

    战争之事,事关生死大事,除非正义的战争,孔子提倡以法治国,以德立国。对于战争选择了三十六计之“走为上” 。小人穷则思乱,充满利己的动机;君子穷则思变,关键是不能让天下人受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