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台湾 | 二十四节气建筑,让心感觉宁静的存在

标签:
台湾半亩塘雅集建筑地产 |
分类: 中式生活 |
http://s6/mw690/001JZmsdzy72MZJbYrz75&690|
竹北 · 大平窝村
http://s15/mw690/001JZmsdzy72MZQnFiS1e&690|
新竹 · 若水会馆 每天,会所的生活都从跟土地爷爷打招呼开始
http://s10/mw690/001JZmsdzy72MZU1aWt29&690|
桃园 · 五苓山居 老屋房建,给记忆留点空间
初心
1997年底,江文渊先生在台中创建了半亩塘。这是一个整合型的团队,尝试不走市场既有的道路,建立一个新的建筑模式:建筑与环境整合。具体做法是将房子建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营造等专业人士全部纳入团队,从源头就把业主的需求纳入考虑,使结果接近理想中的家园。
这个团队成立为的是实现理想,但是也要活下去。摆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创业期非常辛苦。刚开始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就算把案子交给他们做,业主也常常不放心而一再地要修改。后来,他们想,就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先种一棵梧桐树,凤凰就会来栖息。
于是就有了宝山会馆、台中的半亩塘工作室枫香居所,和新竹的半亩塘会馆“若水”。“建筑与环境整合”的理念不再是诉诸文字或语言,而是在众人眼前的实现。当地文化被尊重,原有的稻田成为建筑基地的一部分,园中的树木底下成为大家最爱坐下来聊天的地方。实际,这也是台湾乡间的传统生活。除了员工在其中融入平常的煮饭、吃茶、雅集生活外,半亩塘也舍得将会馆提供给当地的民众举办文艺活动。就这样,许多有认同感的业主就来了。
台中 · 枫香居所的一扇门,工作人员说,每天的生活如雅集
台中 · 菩萨寺
两年后陆续成立江文渊建筑事务所和余埕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逐步建构设计与工程整合的雏形。2003年3月,又成立绿埕营造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性地将公司原本仅能承作装修及景观工程之营业限制,大幅提升至建筑营建工程统筹管理之范畴。事情说起来易做起来难,江文渊先生也承认刚开始时合作真的很难,这几种人要一起共事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呢,但要完成理想的家园,又一定需要这种跨领域的整合。他说:“我会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弟子,因为整合太难了,我们需要很多人来教导我们,让我们知道怎样找答案。我们会跟同行合作,比如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人比较好,我们就跟他学,让他来主导我们来配合。我会要求大家都有做弟子的心态,我们每周一次的评图,都会请我们的老师来。”
谈到很多公司往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发展不起来了,江文渊先生说:“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极限一定是在主持者的身上,主持者的人文厚度、专业厚度有多少,那个公司就能走多远。我想要把这个打破,看能否把这个主持者移开。当主持者都是弟子的时候它就没有极限了——我是用这个笨方法让全公司可以不断学习成长的。”
在这种“弟子心态”下,这三个子公司配合发展得不错。一个案子,土地拿到后,建筑师就会开始评估确定价值和设计方向;建筑设计到一定的阶段,室内的人会进来,把人的使用界面做得更有品质;然后景观的人进来把地景的架构定完;接着营建的人会进来使它合理化。整个上下游的工作时交织在一起做的。起初也没有交织得很好,但慢慢磨合,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路。
2006年9月,半亩塘又成立了第四家公司——之间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地产开发的领域,正式跨出环境产业上下游整合的最关键的一步。江文渊先生谈到初衷:“因为专业者会对土地、对设计有一个基本看法和理想。可是土地开发者心里的风景可能和你不一样,这样专业者也使不上力。因此我想能不能从土地取得、开发的整个过程和专业执行的过程是一意而贯之的,慢慢试着从专业者转变成为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地产开发商。当然我们资金也不是很雄厚,没法推进很大的案子,但我们会从一些可以掌握的村落和社区开始。”2007年,半亩塘十岁的时候,在新竹新浦镇正式推出了他们第一个开发案“大平窝村”。
节气建筑
大平窝村是一个依东方节气思维规划的24户生态村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兼具当代思维与古老智慧的节气建筑思路。
村口的老榕树是在乡村问路的指标,将村落大门以老榕树为中心规划在此,顺着大门旁一道红砖矮墙来到窝村会馆,透过墙上的圆洞开口可以望见会馆中,温馨的饮食聚会景象,是回家途中最美的风景。入夜后,窝村村徽透着细光的灯火在会馆温暖守护整个村落,也象征着村落中相互扶持的群居生活。
窝村的建筑群集中在基地北侧,自会馆为始,一条环村步道连接着24户人家,平时散步赏景之余,沿途种满民俗生活植物的绿色巷弄也是邻居间串门子的途径,走过原生老朴树樟树,基地两侧端点各有休憩平台,要是带上珍藏的老茶也能在此煮水与老友泡茶,远眺对山上的草芒,与村落相邻的梨园,四季风土的感受格外深刻。
顺着二十四节气每一户有一个节气小名,依这个小名各户挑选应时的树种植,每户的家树依时开花结果,随着时序与自然的变化,家树也成为一种邀请,招呼着邻人到家中饮茶赏花,生活琐事可是闲谈中最美味的茶点。各户门前的家徽灯,以四季样态,取春萌夏花、秋叶冬藏的意象一一打造,每当夕阳西下时,家灯便亮起等候住户返家。家家都有种了大树的院子,还有摸到树梢的大露台。顺应气流的建筑设计,利用开窗迎入南风,斜屋顶送走北风,大面积的透水性铺面带来微凉,利用雨水回收系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恢复生态以及降低环境热负荷都是半亩塘期待达成的目标。
令人感受最强烈的,是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紧密的情感与关系,竟然,在这21世纪的新型村落里重现。人与人之间没有隔墙,这才是在大平窝村生活的最大价值。住户们常常一起下田种菜、摘菜,分工煮饭享用餐食,或有时候会因为家树开花,或结果了,就在树下举办下午茶……当初会选择这个环境的人,多半都有相同特质,虽然他们没有坐下来讨论这件事情,但是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和自然生活的期望和梦想。他们买这样一所比市价高三倍的房子,却没有公共设施,没有路灯,其实买的一种共同的生活态度,一种跟人、跟土地、阳光、雨水更亲密的关系。
http://s11/mw690/001JZmsdzy72N0XPw4W0a&690|
http://s14/mw690/001JZmsdzy72N0YLUQt1d&690|
若山
大平窝村是半亩塘平面式聚落的代表,而若山则是垂直式聚落的经典,也是半亩塘将自然带回都市的第一个代表作品,具有特别的意义。
若山位在竹北高铁旁新兴的开发区中,面对重划后的土地,半亩塘重新思考住宅与土地的关系,响应都市需求与环境永续的期许,将都市中逐渐消失的绿找回来。这是若山开发案的初衷。
来到这栋名为“若山”的公寓脚下,在草芒中看到一块小小的名牌,上面有一些文字,“若山,有如城市里的一座山,山上长满大树。”就像山的意象,建筑与公路之间,有渐进式的缓冲地带:芳草绿带,水塘,石头,树木,然后才到建筑。从公路边走向建筑的步道,就像入山口,地势缓缓地往上。
以“彷佛是都市里的一座山”为设计发想的开端,以群山的意象配置,首先碎化了大楼建筑原本的完整量体,配合使用机能将量体降低成低层的前侧公共空间,与后方的主栋的高层住宅区块,构成从山谷到山峰的意像。公共空间被拆解打散,以曲折蜿蜒的山径串连。林间不时有休憩角落平台,游走其间彷佛爬一座山,从地下停车场的幽然山谷,走过二楼公共区域绿林环绕的山腰段,甚至如攻上山峰一般到达顶楼感受清冽空气和静赏一池碧水映天。像山一样,小树林和芳草仿佛覆盖整个大楼各个层面,在每个住户回家的路上。
住宅层平面图呈品字形,一层共三户,以山居生活作为想象蓝图,以家人团聚在火炉旁的原始需求,将餐厅与厨房及阳台规划成相连的空间,一张散发着温和香气的桧木长桌,人在生活中的核心活动都在这里发生。几乎是一个房间尺度大小的户外阳台,也由餐厅延伸出去,每户阳台上都能种上一棵乔木,树冠伸到上一个楼层的阳台,如此错落如山林。树下安一个可稍作休憩的大石,可家人朋友在此泡茶讲话,延续台湾乡间最常见的景象。
五苓山居
这也是半亩塘一个很有感情的案子。
基地原生有五棵苦苓树,二十多年来陪着屋主与家人一同成长,承载了屋主对居所的回忆。屋主找到半亩塘的时候,苦苓已长成大树,穿梭在四栋老屋之间。因为旧屋随着家人的成长不敷使用而有了更新的想法,一般的建筑规划多半会提出移除苦苓树方便整地施作的建议,一方面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一方面也减少工程的难度。在屋主坚持保留五棵苓树的前提下,让半亩塘有了机会与屋主一同打造心灵居所,将他对大树的情感,与自然共同生活的向往化为结晶。
于是设计的核心就从基地的五棵苦苓树开始,首先就大树的生长姿态先精准测绘,所有枝条位置与长宽等一根根详做纪录,因而基地配置、楼板高度及墙面的开口,都透过大树和人的对话而描绘出的空间架构,顺应基地的脉络,建筑柔软的植入。考虑树与建筑高度的和谐,将住屋空间规划为一栋三层楼的建筑,空间由地面层入口玄关处做为起点,东南方为画室与收藏空间,西北方为住宅空间。两侧分别拥有独立的动线可以到达三楼的天台,多元的动线不只作为公空间与私空间的区别,也将屋主对台湾山岳的热情,转换到山居,如同登一座大山般,设计了四支不同的楼梯,一一成为山居的登山道,这些让人垂直移动的路线,有时在室内,从观景窗享受光影变化,有时在户外与苓树并肩而行。在建筑与大树一进一退之间,山居与大树共舞创造出多样的立体空间层次。
山居的三楼,是一处可以与大树拥抱的天台,随着动线的垂直移动,苦苓树的样貌也跟着改变。从一楼空间的厚实树干,到二楼窗景中的婀娜多姿,来到三楼时,刻意降低的楼板高度让三楼的空间与浓密的树冠相接。抵挡东北季风的导墙也因苓树的枝条而做了开口使得满满绿意涌进了天台。这一处空间成为了主人引以为傲的绿色客厅。在这,春天与友共赏苦苓花雨、夏天夫妇摇扇绿荫乘凉、秋天相聚叶色澄黄如月、冬天金黄的饱满果实诉说着团圆时刻的来临。
四季流转,在五苓山居,五棵苦苓树成为了建筑的主人,山居主人也继续诉说着生命中与树相伴的故事。
天人共好
半亩塘的定位是心灵居所的建设与维护者,在僵硬的砖瓦石块背后,找到柔软入心的触锐;在充溢着物质财富光环的土地开发业,找到了把建筑与环境连接起来的灵魂。为此,江文渊选择了“天人共好”的核心价值,在未来将会持续发展许多山系列、村系列的作品,期待回给地球更多的绿地,让环境更加的永续。
江文渊先生特别重视发心。他说:“我愿意造些种子,种些树,一棵一棵长。做半天没人看见,没关系;影响几百年,这是我想做的。我的生命意义是活在当下,在路上的人,为天地道义,我这一生都在追寻,在路上走。”
等梧桐长成,凤凰自然会来栖息。
http://s1/mw690/001JZmsdzy72N1LZ5BK60&690|
苗栗 · 蛰居 女主人说,她想要一处像土拨鼠的家一样的家
http://s2/mw690/001JZmsdzy72N1XJjpLf1&690|
http://s8/mw690/001JZmsdzy72N1Y1kCH87&690|
苗栗 · 富贵三义馆 一座山中的美术馆
文/刘珏评
图/半亩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