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2024-11-19 09:40:25)
标签:

川渝自驾行

四川成都

杜甫草堂

柴门

工部祠

分类: 气象万千
(2024年8月14日摄於成都杜甫草堂)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柴门,是草堂中轴线上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低矮简陋,诗人如此命名。门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柴门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为明代文人何宇度撰写,此联由杜甫“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诗句点化而成,表达了后人对诗圣高度赞誉与无限敬仰。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辗转入蜀。第二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1961年3月4日,杜甫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暑假期间,来杜甫草堂研学的青少年特别多,有的是组团导游带着看,更多的是一家老小齐上阵。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这些重点地方游人熙熙搞攘攘,摩肩接踵,拍照真的不好拍,无法避开人流的。我们预约了下午去三星堆,看过工部祠就出来了。花径、草堂、梅园、万佛楼等都没到,有点遗憾,也好,有再来成都的理由。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 其中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造像。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工部祠内,正中设杜甫诗圣神龛,两侧分别为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配祀,故又称“三贤堂”。  神奇两侧有清代钱保塘所撰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上联说的是杜甫在浣花溪畔荒江结屋营建草堂,诗人流芳千古,草堂也成了流传千古的胜地。下联说与杜甫不同时代的宋代诗人黄庭坚、陆游,两位在学习杜诗中,都有卓越的成就,又皆流寓四川,所以被后人分别塑像,一同配享于工部祠内。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工部祠大门上,高悬着一副近代湖南名人王闿运所撰的楹联:“ 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上联高度概括了杜甫的诗歌成就,指出杜甫的诗歌炉火纯青,“诗成风雨惊”,对后世影响深远。下联用杜甫草堂的三位诗人与吴郡三高做对比,杜甫草堂所在位置虽然没有苏州那么繁华,却因为杜甫等人的杰出成就,让后人殷勤祭奠,故而杜甫草堂之热闹并不比吴郡三高逊色。此联既说明杜诗影响之大,成就之高,也说明后人对杜甫尊崇之诚,可谓恰到好处,令人赞叹。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此联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湖南道州人何绍基撰写,脍炙人口,为草堂名联。上联写杜甫寓居于浣花溪边,风光明媚,环境幽美,杜甫的诗歌作品,将其优美风物写入诗章,千古传诵,使杜甫草堂与浣花溪相映生辉。下联则借杜甫与高适唱和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及《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的典故,以表达对前贤的景仰与追思。而联中以“公”与“我”相对,并用“归来”二字,乃是何绍基以继承杜甫自许,豪气万丈、语意含蓄、堪称巧构。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川渝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