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发于2015年12月31日,后被“私密”,现重发
(2015年12月28日摄於长沙博物馆新馆)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
独立苍茫——湖南名人书法展


按照“省会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历经八年的筹备与建设,长沙博物馆新馆今天正式开馆,开馆首展“独立苍茫”和“华夏瑰宝”在二楼的两个特展厅分别展出。“独立苍茫——湖南名人书法展”,是长沙博物馆联合湖南省博物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策划,邀请知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先生策展。
该展首次集中展出一批近代以来湖湘名人书法艺术收藏的精华和研究的成果,展现深厚的湖湘人文底蕴和华彩风流,力求打造湖湘历史人文艺术展览新高度。
此次展出的湖南名人书法,大多写于其人生鼎盛之时,他们操近现代中国命运之权,立于近现代中国事功之巅,几乎人人为豪杰,发而为书,“雷霆走精锐,冰雪瀞聪明。”这些湘人,智商情商都很高,加上身处天翻地覆的大变革时代,成为时代弄潮儿,那股冰雪聪明,就化为了雷霆精锐,鼓荡历史风云。
此次展览的作品均为近三百年来湖湘名人的笔墨佳作,共分为“珠玉发椟”、“健笔风雨”、“道州嘉树”、“胸次诗书”和“侧身天地”等五大展区。

珠玉发椟
之所以选择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王夫之《宋论手稿》作为首篇,是因为这件作品,使我们能在300多年之后,透过污损发黄的纸张,看到那位伟大的作者,在抗清失败之后,如何伏处深山瑶洞40年,以其坚贞刻苦之身,发愤著书,以存华夏文脉的苦心孤诣。这位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所著书52种,皆楷书手录,雍雍穆穆见儒者之象。这篇《宋论•光宗》,纸有残损,以行草书写成,每页十二行,每行42字左右,间有增删修改,然不损其整肃畅达。其字出入于二王,流利娟秀而骨气洞达。观其行文,字字相啣,笔笔相应,想见其灯下疾书,文思泉涌之态;而用笔之抑扬顿挫,欹侧多姿,又想见其于种族之戚,家国之痛,朝愁暮思,呻吟呜咽的万般无奈与孤愤。王夫之的遗书,一直是禁书,康熙年间其子曾刊刻十余种,旋遭查禁毁版,直到100多年后,道光年间,才由新化学者邓显鹤先后汇刻为《船山遗书》,对湖南经世派的士人产生深刻影响,他们从王夫之的著作中吸取到为学、处世、治军、施政等方面的思想资料。船山学说对湖南士人的影响之深远,从经世派到维新派再到革命派,无不笃信之。伟大的思想,伟大的著作,伟大的人格,无不产生于巨大的孤独之中。独立苍茫,孤愤疾书,才有伟大的王夫之。
致仕后担任岳麓书院山长长达27年的罗典,所撰写的行书八言联:“绚采腾辉珠玉发椟,吐芳扬烈椒桂迎风”,对仗极其工整,一看就是一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老学者所书,那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喜悦心情表露无遗,尤其是“椒桂迎风”四字,真有意气风发,吐芳扬烈之慨。
嘉庆状元彭浚的楷书联“静以观圣贤所学,复其见天地之心”,书风雍穆蔼如,湖湘学人“学达性天”的为学工夫,由此联之语义与书风,恍惚见之。
清朝第一个官至总督的湘人陶澍,于书法和书法理论下过切实功夫。其学书主张“不避难就易”,既要“筋立骨中”,又要“和缓宽裕”,如见大人君子。“行不尚同居品贵,言皆足据用功深”,既是他书法美学的体现,又是其为人与治学的座右铭。
从胡达源的“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通古人”七言楷书联,可以看出当年湖湘士人之间相与砥砺的良好风气。作为温文尔雅的文人和教育家,能培养出胡林翼这样的儿子似乎是顺理成章。
“果然西日晴如画,更喜余霞彩满天”。这幅寿联是贺长龄贺亲家翁七十大寿并喜得新子所作。为政之暇,士大夫们燕居生活及人伦之乐的情景,跃然纸上。
作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魏源的诗名、书名都为其文名所掩。同多数湖湘士子一样,魏源的书法也是学颜鲁公。诚如陶澍所言:“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颜字的风骨,感染了魏源等无数湘人。
陶澍
行书七言联
湖南省博物馆
藏
彭浚 行书七言联
湖南省博物馆 藏
胡达源
行书七言联 长沙博物馆 藏
贺长龄 行书七言联
长沙博物馆 藏
李星沅 行书七言联
湖南省博物馆 藏
魏源 楷书轴
湖南省博物馆 藏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
恭祝朋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