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于2009年10月19日,后被“私密”,现重发)
1938年发生在长沙的“文夕大火”和河南郑州“花园口决堤”,被认作中国抗战时最为严重的两起事件,都是人为所致,受害最重的都是中国老百姓,但直接动因都是为了抵御日本侵略。为了真实再现“文夕大火”发生的场景,唤起人们对这场灾难的回忆,牢记这段悲痛的历史,激励人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天心阁公园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采用高科技手段,耗资近百万元,于2004年11月建成了“长沙大火”幻影成像展示馆。
1937年的长沙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昌盛,是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但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日军在大举侵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长驱直入,战火很快蔓延到湖南,长沙成了湖南抗战的主战场,是守是退,举国关注。中国共产党多次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协商,要求确保长沙,遗憾的是,蒋介石对长沙缺乏信心,最终决定对长沙采取“焦土抗战”的政策。1938年11月12日上午,蒋介石给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下达命令,说:“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张治中立即制定“焚城计划”,由于天心阁地处古城长沙地势最高处,被定为放火的信号点。11月12日深夜,长沙南门外一伤兵医院不慎失火,由于伤兵医院的地理位置和高度与天心阁相差无几,放火的队员误以为是天心阁的放火信号,便一起点火,长沙顿时失陷于火海之中。大火整整烧了五天五夜,90%以上的基础设施被毁,在大火中死伤者达两万余人,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长沙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的财富倾刻间化为乌有。由于12日电报代码为“文”,而大火发生在晚上,因此,史称“文夕大火”。
长沙大火之后,面对各方的舆论各压力,蒋介石被迫把负有主要责任的长沙警备司令郑悌、团长徐昆、警察局长文重孚都当作“替罪羊”枪决了。但人们仍然不满,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治绩安在?两大方案一把火!”,下联是“中心何忍,三颗人头望古冤”,横批是“张皇失措”。这副藏头联,渲泄了对张治中推卸责任的不满,其实,老百姓又怎么知道背后的真正“罪魁祸首”呢?!
已夷为废墟的长沙的苦难并没有就此结束,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是连续6年里,中日两国军队进行的4次长沙大会战,长沙更是雪上加霜。全国抗战期间,长沙城遭日机轰炸达100多次,120多条街巷变成残垣断壁,面目全非。长沙由此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
勤劳勇敢的长沙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吓倒,他们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今日的长沙已成为了一座文明、秀美、开放、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我们深信,凭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未来的长沙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 虚拟成像白天效果图)
(虚拟成像火烧效果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