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早晨与傍晚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
土王桥
土王桥,因可直接通往历代土司王的行宫,土司王经常在此休闲、吟咏而得名。桥头对联“楚界铭文盟誓土司八百年江山如画,海疆卫国抗倭东南第一战功绩永垂”,讲的是第二十六代土王彭翼南奉旨倭寇平定大明海域和第一代土司王彭定愁通过溪州一战奠定了土司王国,实现了我国古代版一国两制政治制度的历史。土王桥是典型的土家转脚楼结构,檐角高翘,象征着王者的威严,也起着辟邪的作用。
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人视铜柱为神物。原立于下溪州故城,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保护文物。1969年,酉水下游凤滩水库建成,铜柱处于淹没区。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11月将铜柱迁至王村。溪洲铜柱现存于芙蓉镇民俗博物馆内,上图立于室外的是复制品。
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冶,铸5000斤铜柱为证。据史截:“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为八面,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时,又羼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