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古代世界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地跨西亚、南亚和中亚,丝绸之路更将其与周邻国家紧密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阿富汗的历史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来自北边的游牧民族、西边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南边的贵霜帝国、印度的孔雀王朝、东边的汉、唐帝国等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为史前文明代表的法罗尔丘地宝藏,象征了阿富汗农耕文明的昌盛,其所出土的金银器,令世人感慨并想象最少4000年以前,这片土地上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阿伊.哈努姆被誉为遥远东方最完整的希腊城市遗址,传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所建。出自于此的大批建筑构件、雕塑、碑刻、金锭、
日晷等等将带着您走进这座遗失之城。
蒂拉丘地6座游牧民族的古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金器,见证了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之间游牧民族文化与定居生活的激荡,演绎出生与死的永恒。
贝格拉姆遗址重现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发掘两间密封于2000多年前的“货仓”,揭开了贵霜帝国夏都的耀世宝藏。
本次展览的231件(套)展品全部来自上述四大遗址,是深藏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珍宝。这些国家宝藏扮演着文化交流的使者来到中国,将在同样历史文明悠久的长沙绽放出耀眼光芒。
镶嵌绿松石金剑鞘
头上的装饰品。出土于墓主头顶。长有又粗又大的羊角,身体较瘦,腿细长,为盘羊特征。此盘羊,造型准确生动,体态硕壮,毫毛毕现。它是游牧民族非常喜欢的动物形象。其四蹄下的穿环与角间的插管表明,当系缝在冠帽之上并可插缨子等装饰品。
嵌宝石金项链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里外共分四层,最里层是两件管状金饰及33颗圆形和柱形金珠,第二层是16个X形金片和17个镶嵌绿松石和石榴子石的圆形金饰,第三层是33个镶嵌有宝石的水滴形金饰,最外层是33个光滑圆形金片。金项链的坠饰上镶嵌了绿松石、石榴子石、黄铁矿石等,材料众多,工艺繁复,色彩绚丽,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相类似组合方式在中亚和巴基斯坦有发现。
嵌宝石金手链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5号墓出土
出土时带于墓主左手手腕上。手链为环形,上有7件不同小型装饰品,分别装饰琥珀、绿松石、玻璃等珍贵材料。下端椭圆形饰物为铅玻璃。中国铅钡玻璃工艺成熟于战国时期,此玻璃饰品当来自中国。手链上有两个螺旋状纽可来回调节长度。类似造型手链在当地周边地区多有发现。
心形金耳环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金脚镯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狮形琥珀吊坠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狮形琥珀吊坠、格里芬图案玉髓饰件、胜利女神图案饰物及其他一些护身符,出土时堆放在棺内右上角。琥珀是血红色,雕琢成一蹲坐小狮,腰部有穿孔。这种造型器物最初是由印度传入,在中国汉代也多见。有学者认为这些小动物珠都是系臂之物,在平时可以佩戴,属于《急就篇》中所说的“系臂琅玕虎魄龙”,“射魅辟邪除群凶”,是简化的辟邪。
金头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出土时扎在头发上。五瓣花形背面正中有一圆管,银质棒状簪体与顶端五瓣花形饰构成头饰主体,花瓣穿孔用金线连接素面金片,下有新月形、圆片形坠饰,部分金线串有珍珠。
女神图案金吊坠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出土时在墓主两边脸上,顶部有穿孔可与其上头饰相连。长方形外缘镶嵌各种形状绿松石。上角有鸟似猫头鹰,下角有鱼似海豚。中心部位透雕一位有翼女神,半身赤裸,顶戴王冠,左手持圆形物似苹果或石榴,右手抚摸豹或狮形动物。画面以女神为主体,有植物和各种动物,反映了当时的空间秩序,与生产、多产、再生相关联,展现了游牧民族的内在精神。
金项链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出土时戴在墓主脖子上。项链由10个圆形件和两个锥形连接件组成,各构件装饰了小金珠,镶嵌着绿松石。这种装饰金珠状纹饰接法,应为焊接工艺,在蒂拉丘地很多器物上都有运用。
厄洛斯(丘比特)金耳环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耳朵旁。用一根弯曲的金条做。耳环造型作幼童形象,描绘的应是希腊神话中小爱神厄洛斯(罗马神话称丘比特)。
狮首形金手镯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出土位于墓主两手手腕上。手镯呈未闭合环形,开口处塑成狮子头像,镶嵌有绿松石。类似器物在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工亦有发现。
神骑兽图案金扣钩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脖子下,为连接衣领的纽扣。由一扣一环组成,扣环背面有一小环用于固定。钩扣上镶嵌不少绿松石。图案中的男子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女子是其妻克里特王国米诺斯王的公主阿里阿德涅,老者是他的养父森林之王西勒洛斯, 有翼女性则是为他们送上祝福的胜利女神妮可。
阿芙洛狄忒(维纳斯)金像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墓主胸部中央装饰。此像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罗马神话称维纳斯),其整体造型有明显希腊风格,但眉心、眼部特征与丰满圆润的面容、体态则又具有印度风格。背面有3个小环用于固定。
帕提亚金币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出土时位于墓主左手中。钱币正面为一男性侧面肖像,头戴王冠,高鼻深目,颌下有须。背面有希腊字母铭文,根据铭文及形制判断,该金币属于帕提亚帝国的“万王之王”戈塔尔泽斯一世(前90年—前80年在位)时期。
花形金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呈五瓣花形,花瓣下部有系,以串有珍珠的金线连接圆形金片。花朵背面有3个固定用的小环,可以缝在衣服上作装饰。
金 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
衣肩上的装饰。主体由圆形、X形组件交替重复连接构成,其上镶嵌绿松石和珍珠。其周围有金线与圆形金片相接。中排圆形片后面有两个长管、X形片背面有两个小管用于固定。
金篚簾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这种呈放射状折棱的盘状金器称为“篚簾”,器物表面刻希腊文,标明重量为41斯塔特。此器出土于墓主人头下,当是权力的象征物。
树形金步摇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发饰,与盘羊金像一起出土于墓主头下。步摇呈树形,树上有珍珠和圆形叶片。其应当与葬者的信仰有关,或即生命树之象征。
人首图像金项链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项链链条呈8字状勾连,中心为一镶嵌于椭圆形黄金底座上的双色玛瑙坠饰,其上刻人物侧身肖像,项戴希腊巴克特里亚风格头盔。
金腰带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腰带由8条黄金索带连接9个造型相似的圆圈徽章金饰组成。一般认为徽章的人物形象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
蝴蝶形金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赫拉克勒斯之子金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金饰正面有三位戴头盔武士围绕石柱周围。两武士持盾站立,一武士俯身看地面的罐子。此图像可能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儿子们,在宙斯祭坛旁抓阉决定未来领地之场景。背面有一根管子,可缝在衣服上,也可固定在戒指上作戒面用。
盾形金饰板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饰板是盾形,上嵌各种形状绿松石,浮雕图案为两只有翼神兽噬咬一马。这种表现猛兽捕食猎物的场景是亚欧草原文化非常典型的艺术主题。边缘向背面翻卷成一宽边,可可镶嵌固定在皮革之类的硬物上。有学者认为其是剑鞘上的装饰。
龙形金带扣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此系男性墓主用来绑在腿上拴系短剑的皮带扣。器身以阴刻线条表现中国文化中龙形象。
金带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此物由中空的半圆形柱体与椭圆形金板构成,上有凹槽可镶嵌。可能是剑带末端装饰品。俄罗斯南部靠近亚速海的大齐考古遗址发现的一把剑和一个四叶鞘的附近也发现了类似装饰。
动物噬咬图案金牌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在圆形环上高浮雕图案为一带翼猛兽撕咬身下动物。猛兽后半身180度扭转,以夸张手法表现动物剧烈扭动体态。这是草原艺术典型特征。中空,环惠中部为一字形杆,可用于穿系带状物。
神兽形金球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中空,在圆环是高浮雕带有羽翼的盘踞状神兽,羽翼、腿足等凹槽内可能有绿松石等镶嵌物。底下环中间为一字形杆,可用于穿系带状物。1件残留有丝织物。这3件球饰 有可能是安装在金剑鞘饰上的,因为该剑鞘饰上刚好有三个物体脱落的地方。
五瓣花形金鞋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鞋子上的装饰品。作对称造型,习形与水滴形凹槽镶嵌绿松石。背面有3个用于固定的小环。
豹纹金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与金鞋扣饰、五瓣花形金鞋饰一起出土在鞋周围。一端中空,内有一小横棒应是装在鞋带末端的纽。横棒用绳子固定连接鞋带另一端。背面有小环可用于固定在鞋带上。其上图案可能是豹或某种神兽。
金鞋扣饰
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出土时置于墓主脚踝处。为一对鞋扣饰,背面有4个拱形环用于固定。墓主人穿长裤,裤脚塞进皮靴,用绳子捆绑皮靴。鞋扣起固定绳子之用。该鞋扣饰由黄金和绿松石制成,整体呈圆形。中间图案为宽袍大袖人,驾扭曲为S形神兽驱车而行。车之造型及人之着装,均源自汉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