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湖南省博物馆)
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K)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形成了湖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不断融入外来人群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各历史时期考古资料和传世实物组成的一个个生活画面,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又是湖南不同时期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衬托出稻作农业造就的勤劳精干与互助协作的人文精神,凝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重心南移后的品质
生活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后,湖南文化、经济地位逐渐上升。在文人审美导向的影响下,人们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与情趣。作为茶酒重要产地的湖南,饮茶品酒的方式推陈出新,用具考究。随着棉纺织业的大力推广,元明时期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之一。明末南美作物的引入,改变了传统饮食结构,辣椒成为湘菜的主要特色,也演绎成湖南人的性格标签。

斗酒品茶
随着点茶的普及,宋代茶、酒具由唐时共用变为专器专用,成为湖南各窑口的大宗产品。为了满足斗茶的需要,茶具日趋考究;随着蒸馏法的推广,酒精度提高,酒具变为精致小巧,已经发现多批窖藏金银茶酒具。与此同时锡质茶酒具也颇为流行。
宋 渣斗
1977年长沙杨家湾出土
宋
“喫茶去”茶碗
棋梓桥窑出土
娄底娄星区文物管理所藏
宋
汤瓶
道县寨里窑出土
宋
汤瓶
棋梓桥窑出土
明
瓷坛

元
瓷缸
1956年常德出土

元
瓜棱形花柄金杯
株洲攸县元代窖藏出土 攸县博物馆藏

元 瓷酒器
瓷缸用于储酒,玉壶春瓶用于分酒,高足杯用于饮酒



两餐变三餐

元
大食盘 1956年常德窖藏出土



从宗族社会到近代化
宗祠是古代宗法制的集中体现。宋时开始倡导建立家族祠堂,明清官府采取宽容态度,宗族势力逐渐强化,宗族村落构成社会基层的主要形态,官府对基层管理多借助宗族势力。鸦片战争后,岳阳、长沙开埠,打开了洋货入湘的大门,加上洋务运动的推行, 湖南较早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聚族而居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族谱是维系宗族的纽带。作为家族祭祖、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祠堂内多搭建戏台,借助戏曲明人伦、兴教化,凝聚族人。
洋风入湘
19、20世纪之交,岳阳、长沙相继开埠,水路、铁路、公路、电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引入及大量的机制产品的输入,洋火、洋布、洋油、洋皂等带有“洋”字标签的日用品遍及城乡,固化的传统生活方式开始改变,尤其新学的兴起,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湖南成为追求革新、推动社会进步最不活跃的省份之一。


洋
货
随着西式生活方式的渗透,洋货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电灯、沙发、洋钟、留声机、收音机等 成为富贵人家的奢侈品,机器生产的洋钉、洋油、洋火、洋皂进入寻常百姓家,对民族传统手工业造成巨大冲击。

1942年
湖南大学校友录 严正、黄公甫先生捐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