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潇湘一石
潇湘一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0,763
  • 关注人气:1,0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人(十八)

(2019-01-19 08:52:18)
标签:

湖南省博物馆

三湘历史文化

湖南人

生活的足迹

文风初盛

分类: 时空隧道
(2018年9月8日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J)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形成了湖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不断融入外来人群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各历史时期考古资料和传世实物组成的一个个生活画面,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又是湖南不同时期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衬托出稻作农业造就的勤劳精干与互助协作的人文精神,凝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六朝铜镜
    受佛教影响,六朝铜镜出现佛像、莲花等纹饰;唐代铜镜较前代厚重,有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纹饰多寓意吉祥;流行西域题材的海兽葡萄、马球等新纹样,颇具大唐气象。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五代铜镜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瓷俑话服饰
    六朝时期,南方服饰沿袭汉代,贵族褒衣博带,平民则穿便于劳作的上衣下裤。唐代服饰融合了诸多域外元素,汉代胡服并存,胡服成为时尚。由于这时期织物未能保存,可从出土的大量陶瓷俑知其大概。
湖南人(十八)
隋  仕女砖雕  1964年长沙汽修厂出土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南朝铜舞蹈俑  1983年津市龙岗出土
    舞蹈女子绾发,侧颈作仰望嘻笑状,上衣下裳,小袖短服,胡服特征明显。

文风初盛
    简牍,是纸张普及前文字的主要载体。湖南地区发现了战国至西晋的大量简牍,内容有文书档案和各类文献。纸张取代简牍后,文化传播更为便捷。隋唐后不断增多的镇纸、砚台等文房用品,反映文化普及的推广。
湖南人(十八)
唐 狮、象形镇纸 长沙窑址出土
宋刘子翚《书斋十歌.压纸狮子》载“镇浮须假重,刻石作狻猊(狮子形)。”
大量镇纸的出现,反映当时书写载体由简牍变为纸本。
湖南人(十八)
五代  青瓷笔洗 
湖南人(十八)
五代  青瓷笔洗   1964年长沙下大垅出土
湖南人(十八)
唐  青釉褐彩瓷洗   1983年谭家坡窑址出 
湖南人(十八)
唐  褐绿彩鸟形水注   
湖南人(十八)
唐  青釉褐彩葫芦瓶
湖南人(十八)
 六朝  青瓷蟾形水滴   
    砚    原名水注,号称文房“第五宝”,用来注水入砚,有流曰水注,无流为水丞。魏晋时期,蛙、免等动物形砚滴较为流行。唐长沙窑烧制许多水注。
湖南人(十八)
唐  褐釉印花水盂
湖南人(十八)
唐  龙形提梁水注  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湖南人(十八)
唐  青釉褐绿彩六鸟水盂 
湖南人(十八)
青瓷辟雍砚
    魏晋以后开始流行瓷砚,造型如太学辟雍,中间隆起,故名。砚堂无釉,以利研磨。底足随时间推移由三足增至多足。有的磨砚尚有墨渍,说明为墓主生前实用物。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隋  青瓷辟雍砚
湖南人(十八)
唐  多足青瓷砚
湖南人(十八)
唐  箕形鱼纹石砚
湖南人(十八)
唐  兽首箕形砚
    箕手砚  风字砚  中晚唐之际,辟雍砚不再流行,代之而起的是箕形砚,造型如箕而名,多为石质。之后又演变为风字砚。
湖南人(十八)
    三国—晋  铁削刀 长沙出土  削刀是简牍制作和书写的常用工具。书写时往往先将简牍以削刀作修整,或书写出错时,以削刀刮掉重写。
湖南人(十八)
西晋  青瓷对书俑   1958年长沙金盆岭出土
    俑戴进贤冠,身着交领长袍,应为笔吏。中间置书案,案上放有笔架、长方形砚、小提箱。一人执笔在木牍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若有所语。手执毛笔及笔架上的两支笔,笔杆顶端皆呈尖状,也可作发簪,便于随时取用。
湖南人(十八)
唐  五足铜炉
湖南人(十八)
唐  褐釉托盘五足瓷炉  长沙出土
    杳霭香炉烟  六朝时期熏香较汉更为普及,佛事、道家斋仪等必焚香,日常生活也以熏香为时尚,室内香烟缭绕,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成语“留香荀令”由此而来。南朝时熏炉流行带托盘的三足、四足,盖多透雕各种纹饰图案,顶立瑞兽。唐代香炉分有盖、无盖、行炉、座炉、吊炉等 ,器身呈豆形、球形或动物形等,装饰华丽,熏香成为唐诗中常咏题材。
湖南人(十八)
晋  捧熏炉侍俑
湖南人(十八)
东晋  青瓷香炉  
2016年汉寿茶铺村出土  汉寿县文物局藏
湖南人(十八)
南朝  青瓷三足盖炉  蔡季襄先生捐赠 
湖南人(十八)
“大明宣德年制”香炉
湖南人(十八)
“宣德十年御赐大学士杨士奇”香炉
湖南人(十八)
    青瓷虎子  溲器。多出土于男性墓,或夫妻全葬墓男性一边,单置死者脚边,属男性专用。《西京杂记》:“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侍中持之,行幸以从。”
湖南人(十八)
南朝  青瓷虎子
湖南人(十八)
唐  岳州窑青瓷莲花烛台  蔡季襄先生捐赠
    灯烛照明  六朝至唐代照明用具由青铜为主变向瓷器,按燃料不同分为烛台、油灯两类;烛台燃蜡,据《元和都县志》载邵阳贡黄蜡。烛台制作精美,装饰繁华,多用于祭祀、法事、婚庆等具有仪式感的场合。油灯用于日常照明,制作较为简单。长沙窑生产大量造型各异的烛台与油灯,其中有宋陆游提到的省油灯。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晋  铜辟邪灯
湖南人(十八)
隋  青釉双杯形灯  1964年长沙野坡出土
湖南人(十八)


湖南人(十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