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C)
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约在15000年前,先民便开始人工栽培水稻,并创烧陶器用以粮食的烹煮与储藏,使定居成为可能。经过历代耕地的开发与耕作技术的进步,唐宋以后湖南粮食开始大量外输,到明清时期发展为“天下粮仓”,为湖南人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耕地开发
湖南拥有广阔的洞庭湖区和丘陵山地,为扩大耕地面积,湖区则围湖造田,修筑堤坝既可灌溉防洪,又增加了耕地;山区则修筑山塘,把山林开发成梯田。清代,官府鼓励垦荒措施得力,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土壤改良
汉唐时期已掌握了肥料与农作物生长期的匹配关系,南方地区摸索出一套以谷壳、稻杆饲养家禽,以粪肥田、稻田养鱼的良性生态链,形成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不农经济结构。出土大量的家禽家畜及其围栏明器,便是当时小农生产模式的见证。
天下粮仓 宋元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耕地开发,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高产作物的引入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粮食产量快速提高,湖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贸易中心,从明代“湖广熟,天下足”,到清代“湖南熟,天下足”,湖南的农业地位日趋凸显。
绿釉陶猪圈
绿釉陶厕猪圈
1953年长沙月亮山出土
东汉陶猪圈模型
猪是汉代南方小农家庭肉食的主要来源,也是财富的象征。为了积肥,汉代设计了厕所与猪圈相连的建筑,时称“溷”。
陶鸡舍
1954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东汉陶鸡舍模型
鸡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家禽之一,可提供蛋、肉。鸡粪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含有较高的氮、磷、钾。鸡舍圈养,有利于鸡粪的集中利用。
东汉
褐釉陶狗
东汉
绿釉陶狗
1954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西汉
陶牛
1963年长沙望城坡出土
长沙市简牍博物馆藏
记载垦田的里耶秦简
2002年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记载税米的三国吴简
1996年长沙走马楼古井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记载稻谷的里耶秦简
2002年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西汉“万石仓”滑石仓
1974年长沙阿弥岭出土
粮仓模型,可以拆卸,仓顶有凸起的瓦棱;仓门可关闭,一侧门框上刻有“万石仓”三个字。古人储谷用曰仓,储米用曰廪。
唐
陶碓 1956年长沙黄土岭出土
唐
陶碓 1971年湘阴桐子山出土出土
东汉 陶碓房
1957年宁乡王家大山出土
唐 陶磨
1971年湘阴桐子山出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