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人(八)

(2018-11-12 10:54:08)
标签:

湖南省博物馆

三湘历史文化

湖南人

洞庭鱼米乡

天下粮仓

分类: 时空隧道
(2018年9月8日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C)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约在15000年前,先民便开始人工栽培水稻,并创烧陶器用以粮食的烹煮与储藏,使定居成为可能。经过历代耕地的开发与耕作技术的进步,唐宋以后湖南粮食开始大量外输,到明清时期发展为“天下粮仓”,为湖南人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湖南人(八)
        耕地开发  湖南拥有广阔的洞庭湖区和丘陵山地,为扩大耕地面积,湖区则围湖造田,修筑堤坝既可灌溉防洪,又增加了耕地;山区则修筑山塘,把山林开发成梯田。清代,官府鼓励垦荒措施得力,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土壤改良  汉唐时期已掌握了肥料与农作物生长期的匹配关系,南方地区摸索出一套以谷壳、稻杆饲养家禽,以粪肥田、稻田养鱼的良性生态链,形成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不农经济结构。出土大量的家禽家畜及其围栏明器,便是当时小农生产模式的见证。
   天下粮仓 宋元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耕地开发,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高产作物的引入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粮食产量快速提高,湖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贸易中心,从明代“湖广熟,天下足”,到清代“湖南熟,天下足”,湖南的农业地位日趋凸显。
湖南人(八)
绿釉陶猪圈
湖南人(八)
绿釉陶厕猪圈   1953年长沙月亮山出土
东汉陶猪圈模型  
    猪是汉代南方小农家庭肉食的主要来源,也是财富的象征。为了积肥,汉代设计了厕所与猪圈相连的建筑,时称“溷”。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陶鸡舍  1954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东汉陶鸡舍模型 
     鸡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家禽之一,可提供蛋、肉。鸡粪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含有较高的氮、磷、钾。鸡舍圈养,有利于鸡粪的集中利用。
湖南人(八)
东汉   褐釉陶狗
湖南人(八)
东汉   绿釉陶狗   1954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湖南人(八)
西汉   陶牛   
1963年长沙望城坡出土  长沙市简牍博物馆藏
湖南人(八)
记载垦田的里耶秦简  
2002年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湖南人(八)
记载税米的三国吴简  
1996年长沙走马楼古井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湖南人(八)
记载稻谷的里耶秦简  
2002年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湖南人(八)
西汉  稻谷 
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人(八)
西汉“万石仓”滑石仓  1974年长沙阿弥岭出土
    粮仓模型,可以拆卸,仓顶有凸起的瓦棱;仓门可关闭,一侧门框上刻有“万石仓”三个字。古人储谷用曰仓,储米用曰廪。
湖南人(八)
唐 陶碓  1956年长沙黄土岭出土
湖南人(八)
唐 陶碓  1971年湘阴桐子山出土出土
湖南人(八)
东汉 陶碓房  1957年宁乡王家大山出土
湖南人(八)
唐 陶磨  1971年湘阴桐子山出土
    随葬模型。磨为粉碎粮食等的工具,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粮食碾成粉末。
湖南人(八)
东汉 陶粮囷  1978年长沙地质局子弟学校出土
湖南人(八)
东汉 陶粮囷 
湖南人(八)
东汉 陶粮囷  1954年长沙新河出土
     陶粮囷  粮仓方形称廪,圆形称囷。汉代仓底多高于地面,也有底部完全架空的杆栏式造型,以利于防潮。故仓门前设有台阶;仓房开有窗户以通风。仓顶往往立有凤鸟或鸡造型,寓意驱鬼避邪。
湖南人(八)
汉   储谷陶罐
湖南人(八)
宋   绿釉罐
湖南人(八)
宋   铜量
湖南人(八)
宋   影青瓷仓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湖南人(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