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人(三)

(2018-10-16 06:49:00)
标签:

湖南省博物馆

三湘历史文化

湖南人

我从哪里来

楚人治湘

分类: 时空隧道
(2018年9月8日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B)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至迟50万年前,湖南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进入文明时期,原住民与不同时期迁入的外来移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当今汉族为主体;湘西、湘南等山区居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羁縻、土司制的治理方式,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并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1949年后被确认为各单一少数民族。各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组成了今天的民族大家庭。
湖南人(三)
    楚人治湘  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在湖南的治理范围从春秋早期的洞庭湖南岸,到晚期扩大到湘中、湘南地区。楚人与原住民相互融合,并逐步孕育出独特的湖南区域文化。
      楚式铜器   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材料可知,楚人分东西两路进入湖南,首先由西路自郢都(今湖北江陵)进入洞庭湖西北岸、澧水中下游及沅水下游地区,即今常德地区,时间约在两周之际;东路在春秋中期由湖北鄂县进入湘江中下游,即今岳阳和长沙地区。
湖南人(三)
春秋(前770——前476年)   铜鼎   1993年汩罗高泉山出土
湖南人(三)
春秋(前770——前476年)    铜簠   1993年汩罗高泉山出土
湖南人(三)
春秋(前770——前476年)    铜簠   1993年汩罗高泉山出土
      楚式兵器   随着楚国政治、军事势力的扩展,凭借精良的兵器和尚武精神, 至战国时期,湖南基本纳入楚国统治。楚国势力主要分布在湖北江陵至长沙、益阳、常德、临澧的交通线上,其中以湘中地区最为集中。
湖南人(三)
战国   带漆鞘铜剑
湖南人(三)
      剑    楚人好剑,有佩剑之习、赠剑之尚、舞剑之俗。根据剑茎、刃部的不同功能,采取不同的配方铸造成双色铜剑,并通过镀锡等防锈工艺保持剑的锋利;同时铸造了更加锋利、坚韧的铁剑和钢剑,秦昭王盛赞“楚之铁剑利”。同时广泛运用金银、玉石或玻璃饰剑,体现楚人的审美风尚。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剑 
湖南人(三)
战国   玻璃剑首   长沙出土
湖南人(三)
战国   玉剑首   长沙出土
湖南人(三)
战国   玉剑珌   长沙出土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战国  铜矛    1957年长沙左家塘出土
湖南人(三)
战国  铜矛    1965年长沙甘棠坡出土
湖南人(三)
战国  银斑铜矛    1956年长沙左家塘出土
湖南人(三)
西周“楚公”铜戈 
湖南人(三)
     戈    戈由头、柲、鐏组成。戈头横刃,能勾能啄,可推可掠,杀伤性极强。柲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不同,战车用长柲,步战用短柲。部分戈有刻铭、错金银、镶嵌、细线刻镂等装饰。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屈叔佗”铜戈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战国   错金铭文铜戈   湘乡出土
湖南人(三)
战国“九年”铜戈
湖南人(三)
银斑铜戈
湖南人(三)
鸟纹铜戈
      矛是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头、柲、镦组成。矛头有宿迁叶、阔叶之分,部分刃部带系,楚人广泛使用棱脊、窄叶式,或铸有铭文、错金银饰。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战国  铜铍  铍鐏     长沙子弹库出土
    刺杀兵器,形似矛,锋刃部分似剑。属于矛的一种变形兵器,多为中下级军官使用。与矛的区别是,矛将柄装入矛筒中,而铍将茎插入柄中,外用绳捆绑。

湖南人(三)

铜戈构件
湖南人(三)
鸟形铜戈柲帽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箭镞  箭镞形制有铤式、銎式之分,双翼、三翼之别,材质有铜、铁两类。
湖南人(三)


湖南人(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