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人(二)

(2018-10-12 12:47:41)
标签:

湖南省博物馆

三湘历史文化

湖南人

我从哪里来

先民族群

分类: 时空隧道
(2018年9月8日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A)
湖南人(二)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至迟50万年前,湖南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进入文明时期,原住民与不同时期迁入的外来移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当今汉族为主体;湘西、湘南等山区居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羁縻、土司制的治理方式,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并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1949年后被确认为各单一少数民族。各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组成了今天的民族大家庭。
湖南人(二)

湖南人(二)

湖南人(二)
石 
湖南人(二)
砍砸器
湖南人(二)
石 
湖南人(二)
尖状器
      先祖:距今50万年的津市虎爪山遗址,以现了湖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道县福岩洞出土的8——12万年前世界最早的“石门人”骨骼与牙齿化石,以及众多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情况,表明环洞庭湖区域及湘水沅水流域,是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区。
湖南人(二)
    道县古人类牙齿与其他古人类牙齿比较:人类牙齿形态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规律性的变化,不同族群的牙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时代越早,牙齿尺寸越大。早期人类牙齿比较粗壮,表面有复杂的形态特征。现代人牙齿形态越来越简单。
湖南人(二)
下颌骨化石    牙齿化石
湖南人(二)
玉人首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000年)
1986年石门县丁家山出土  石门县博物馆藏
    青白玉雕刻,头戴冠,后插梳形饰,双耳戴环;外眼角上挑,内眼角下钩;眼眶、眼珠凸出,唇厚,颈长。被认为是“三苗”形象。
湖南人(二)
陶面具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约3300——2600年)
1986年宋家台遗址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灰陶质。双眼斜立,鼻子凸起,张口露齿,被认为是“三苗”神像。《战国策.魏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表明今湖南地区是古三苗活动区域。

    早期族群:商周时期,湖南地区尚未归入中原王朝管辖,文献对境内多族群居民有“三苗”、“南蛮”、“荆蛮”等不同概称。考古发现有古越人、濮人和巴人等族群的实物资料。
湖南人(二)

湖南人(二)
战国   铜钺
湖南人(二)
战国   靴形铜钺
湖南人(二)

湖南人(二)
战国   靴形铜钺   20世纪60年代衡山霞流出土
    越人,商周时期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的古老族群,泛称“百越”,湖南 境内主要属于“杨越”支系,湘东北、中部和南部是其主要活动区域,大致与“三苗”所居的“左彭里、右洞庭”重合。靴形钺、外撇足鼎等,为古越人的代表性器物。
湖南人(二)
春秋   牛角耳铜盖鼎   1982年湘乡何家湾出土
湖南人(二)
春秋   铜鼎
湖南人(二)
春秋   铜鼎
湖南人(二)
春秋   铜鼎
湖南人(二)

湖南人(二)
春秋   铜鼎   1977年资江旧市出土
    濮人:濮,或作“卜”,发源于涪水流域,支系繁多,被称为“百濮”。湘西涨的澧水、沅水中下游地区是商周时期濮人主要活动区域。这些地区的濮文化与“三苗”和“荆蛮”文化交织并存。史籍记载,沅水中游一带盛产丹砂,辰州濮人以开采丹砂为业。宽格、扁茎,是战国时期濮人铜剑的重要特征。
湖南人(二)
战国   宽格铜剑
1981年慈利官地出土   慈利县博物馆藏
    巴人:巴人起源于巴蜀地区,商周时期部分进入湖南。从巴文化器物出土地域看,湘西武陵山区为其主要活动区域。巴人与湘西其他族群相互融合,演变为今湘西土家族的主体。巴人崇尚白虎,经“勇锐”著称。虎钮錞于、柳叶形剑、多耳铜矛为巴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湖南人(二)
战国   铭文铜戈
1958年常德出土
湖南人(二)
战国   虎钮錞于
湖南人(二)
战国   虎钮錞于
湖南人(二)
战国   錞于
湖南人(二)
战国   柳叶形铜剑
湖南人(二)
战国   多耳铜矛
湖南人(二)

商人南下
    商代早期已有中原人越过长江,到达石门皂市。晚期,殷人的一些支系和氏族因战乱离开湖北盘龙城,进入 湘水、资水中下游。殷人带来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开启了湖南的青铜文明。
湖南人(二)
商   “庚戈父”铜鼎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湖南人(二)
商   “戈”提梁铜卣  1970年宁乡黄材出土
     酒器铜卣盖身、口下、腹部及圈足部位均饰凤鸟纹,盖、身内壁铸同铭“戈”字。出土时卣内装有玉兽、玉玦、玉龙、玉环等玉器320余件。卤是古代祭祀时盛香酒的器具,卤内盛酒,盖上器盖,酒香不会外溢。器盖和器内底铸有“戈”字,应为族徽。纹铜卣造型庄严,纹饰精美,代表了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成就。
    “戈”族铜器,族簇,是家族的特殊标志。“戈”族是夏商时期的中原旺族,直至春秋时期的铜器,仍可见其族簇铭文。湖南境内出土多件“戈”族族簇铭文铜器,为戈族等商人进入湖南的物证。


湖南人(二)
                          西周   “戈”铜觯  1981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冉”族铜器   冉族是商代的中原大族,与王室曾有婚姻关系,其族簇多见于商周铜器。从出土地来看,冉族活动地域较为广泛。商亡之后,其中一支进入湖南。
湖南人(二)
商   “冉”提梁铜卣湖南人(二) 商   “已冉”兽面纹铜鼎  1962年宁乡黄材出土
湖南人(二)
商末周初   “冉”铜爵  1981年湘潭青山桥窖藏出土

商周“父乙”铜器   “父乙”,多见于殷墟甲骨文卜辞和中原商代青铜器,是做器者对生父的称呼。湖南“父乙”铭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均为中原风格。
湖南人(二)
“父乙”夔龙涡纹簋     1956年石门出土
湖南人(二)
“父乙”兽面纹爵   衡阳公行山东汉墓出土
湖南人(二)
西周“旅父甲”铜尊   1981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盛酒礼器。器内有“旅父甲”铭文,应是西周早期旅氏家族器物。主纹为兽面纹,侧有倒立夔纹,下有凤纹,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
湖南人(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