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能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2010年开始在原址进行改扩建,2017年11月29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上图为湖南省博物馆新馆雄姿,下图为原馆外貌(下图取自网络)。湖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吕、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免费开放。
上图为湖南省博物馆原馆外貌(本图片取自网络)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省博物馆定位为全面反映湖南历史文化的区域性综合类博物馆,向社会推出一个能够反映湖南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通史性基本陈列是其使命。
湖南的历史文化,是“湖南人”自身创造湖南区域历史、积累湖南区域文明的过程。因此,策划反映湖南地区历史文化基本陈列,只有围绕“湖南人”为展示核心,历史和文明才有灵魂与内涵,才能成为本地区乡情宣传、教育的平台,才能成为外地游客系统了解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才能起到传承历史、启迪当下的作用。
本陈列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观众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是什么样的?即第一部分“家园”;接着展示这里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的?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然后诠释湖南人是如何获取生活资源的?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最后提炼总结出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即第五部分“湘魂”。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十分自然地做到展览要“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目的。(以个文字来自博物馆有关本陈列的说明)
看过这个陈列后,本人的感觉是展览头绪多而杂,似乎不少内容是重复的,远不如按年代陈列展览条理清晰。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第一部分“家园”
“湖南”始见于唐,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以湘江贯穿南北,简称“湘”。与黔、渝、鄂、赣、粤、桂为邻。多次地壳运动,造就了现在的马蹄形地貌,三面环山,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及其支流网布全省,资源丰富,四季分明,为人类繁息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生态变迁
约2、3亿年前海水退出,湖南地区露出陆地;因地壳运动约在4000万年前形成了马蹄形盆地,山地、丘陵、平原、沼泽、湖泊等多种地形,加上处于亚热帯季风气候区,温暖多雨,为动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进入人类社会后,随着耕地的不断开发,植衩面积急速下降,大批珍稀动物被迫迁徙。
三叶虫化石
寒武纪——二叠纪(距今5.6亿年——2.4亿年)
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寒武纪出现的海洋生物,2.4亿年前二叠纪灭绝。三叶虫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主要标准,反映了湖南地质沧海桑田的变化。
泥盆纪——白垩纪(距今4亿年——0.65亿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藏
菊石属恐龙时代常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起源于4亿年前,同恐龙一起灭绝于6500万年前。
石炭纪(距今3.6亿年——2.86亿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藏
蕨类为最早的陆生植物,繁盛于石炭纪。蕨类植物化石的出现,说明至迟在石炭纪湖南地区已有陆地露出。
石炭纪(距今3.6亿年——2.86亿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藏
鳞木为木本蕨类,出现于石炭纪,素食动物的主要食物。据化石资料展示,石炭纪时期湖南大部分地区已出现巨型树木。
白垩纪(距今1.45亿年——0.65亿年)株州市博物馆藏
更新世(距今2.48——1.64万年)
剑齿象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湖南一些有古人类活动的遗址的溶洞中发现剑齿象骨骼、牙齿化石。
上新世(距今5.36亿年——2.58亿年)
中国犀是南方著名的“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在上新世晚期灭绝。中国犀化石在南方地区出土较多。
更新世(距今2.48亿年——1.64亿年)
梅花鹿是亚洲东部特有的动物种类,曾广布于中国各地。鹿类化石常常与人类化石相伴生,可能是远古人类狞猎的对象。
更新世(距今2.48亿年——1.64亿年)
华南巨貘,早更新世哺乳动物,中更新世基本消失,也有人认为在云南、四川、广西还有残余,并延续到了全新世。华南巨貘化石在国南方洞穴堆积中常有发现。
大熊猫牙齿化石
更新世(距今2.48亿年——1.64亿年)
小型大熊猫始出于更新世早期,中晚期几乎遍布中国东、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象、古人类共生繁衍,是湖南自然生态演变的见证。
西汉“长沙王印”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宋“道州江华县巡检之印”
江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藏
194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铜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