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江北去(十二)

(2018-09-30 07:31:38)
标签:

长沙博物馆

长沙古代历史文化

湘江北去

明清府城

明清时期

分类: 时空隧道
(2017年8月30日长沙博物馆)
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湘江北去:明清府城(明清时期)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明清两代是古代中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明代长沙是诸藩封王之地,藩府同城。明清鼎革后,清雍正二年(1724)两湖最后完成分治,长沙成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城墙砖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征集
湘江北去(十二)
吉简王墓志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1956年长沙市跳马镇出土
湘江北去(十二)
吉简王墓志铭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1956年长沙市跳马镇出土
湘江北去(十二)
张妙寿墓志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2005年长沙市望城区蚂蚁山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质,长方形。表面光滑,四周边沿雕刻花纹,正面楷书铭文。根据墓志铭载,墓主张妙寿,是明代谷王乳母,于洪武十二年(1379)入皇宫,追随谷王先后至上谷和长沙,永乐四年(1406)逝,享年70岁。该墓是目前所见湖南地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砖石墓。
湘江北去(十二)
张妙寿墓志铭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2005年长沙市望城区蚂蚁山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湘江北去(十二)
石质喇嘛塔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2005年长沙市望城区蚂蚁山1号墓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156厘米,由塔顶、相轮、覆钵、基座相互套接而成,各部分扣接严实,造型别致。此塔出土时置于墓葬的墓道中,塔中放经箱,内存《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等佛教、道教经书。
湘江北去(十二)
吴三桂“昭武元年”铁炮
清前期(公元1644——公元1840年)    2009年征集
    清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下令撤藩,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相继起兵反抗,史称“三藩之乱”。在吴三桂和清廷的战事中,湖南是主要战场之一,双方在长沙、衡阳等地曾反复争夺。康熙十七年(1678),在战事不利之际,吴三桂于衡州(今衡阳)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这尊铁炮应为这一时期由吴三桂一方所铸造,上铸铭文“昭武元年五月造,重三百五十斤”。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藩王府石柱础(复制件)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2000年长沙市五一广场明吉王府遗址出土
原件收藏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明代藩王府仿照紫禁城的建筑规制,普遍筑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长沙五一广场藩王府遗址王道铺路石的附近,同时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青石柱础,推测为明代吉王府宫殿建筑构件。这些石柱础体量巨大,长、宽均为0.92米,高0.48米,重达1吨以上,由此可以想见吉王府的恢弘壮观。
湘江北去(十二)
琉璃板瓦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2004年长沙市坡子街东侧11号古井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湘江北去(十二)
龙纹琉璃瓦当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2004年长沙市坡子街东侧11号古井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湘江北去(十二)
卷草纹琉璃砖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1996年长沙市五一广场平和堂8号古井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湘江北去(十二)
藩王府铺路石(复制件)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2000年长沙市五一广场明吉王府遗址出土
原件收藏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0年黄兴中路扩建施工中,在地下0.8米处发现一段南北走向的由青石铺设路面,由边长为2米左右的正方形大青石依次铺砌,路面平整,气势壮观,根据考古发现为明吉王府宫殿位置,参考明代藩王府邸的建筑规制,推测这些青石板应为明吉王府的铺路石。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双龙金冠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1978年长沙市征集
    分前、后、顶、底四部分。前片作半圆花瓣形,与底座肩插套合,表面錾刻缠枝牡丹花纹,中间缀饰一颗火焰宝珠,珠上刻一“日”字。左右两侧各缀一行坳。后片与底座焊接相连,下部镂空并錾刻缠枝牡丹花纹。顶片呈圆形,錾刻缠枝牡丹花纹和曲点纹。器形小巧,玲珑精致。此冠据传早年出土于长沙县跳马涧,或与明藩王有关。
湘江北去(十二)
青花“膳”字款瓷碗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1996年长沙市五一广场平和堂8号古井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湘江北去(十二)
青花云纹瓷碗
明(公元1368——公元1644年) 
1996年长沙市五一广场平和堂8号古井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湘江北去(十二)
    随着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湖南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为了加强管理,清朝在原来湖广布政使司统管湖南、湖北的基础上,实施两湖分治,至雍正初年两湖分治最终完成,湖南巡抚驻节长沙。从此,湖南作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区划正式确立,长沙成为湘中枢。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湘江北去(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