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下午
长沙博物馆)
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尽享着丈夫的恩宠,承担着生育王位继承人的重任。作为一国之后,她有自己的封地,要向商王室纳贡。作为殷商都城的女主人,她过着雍容华贵的宫廷生活。她传奇的人生虽已埋藏在殷墟厚厚的黄土下,让我们通过数量庞大的珍贵文物,透视她钟鸣鼎食、馔玉炊金的生活,一探她至今依然谜团满布的神秘世界。
对尾鹦鹉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妇好墓出土21件钩喙有冠的鹦鹉形玉饰,也有观点认为应叫玉凤鸟。这件对尾玉鹦鹉较为罕见,可能象征神鸟,也有可能是以当时的透视法表现一只鹦鹉的两个侧面。两尾相连处有小孔,可穿绳佩戴。
白玉簋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妇好墓随葬玉簋两件,一青一白,造型美观,刻纹精细,器形规矩,器壁厚薄均匀。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切割成形、掏膛去余料、周身碾轧纹饰、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耗时经年累月,全面体现了当时的琢玉工艺。这件精美的白玉簋可能用于祭祀等盛大的礼仪活动,出土时内有骨勺2件、贝形铜器1件。
骨 勺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骨胳硬度适宜,既便于加工,又有一定硬度可供使用,因此从史前时期就被广泛利用。商代制骨技术非常发达,殷墟发现了多座制骨作坊。这件骨勺出土时置于白玉簋内,柄两端均刻有兽面纹。
妇好铜斗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挹酒器,用来舀取酒浆。“北斗七星”就源七星形于酒斗。此斗柄背铸有二字铭文“妇好”。妇好墓随葬铜斗共9件,其中方孔斗5件,圆孔斗4件。
妇好镂空铜觚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觚是饮酒器,流行于商代,常与铜爵等量成对使用,构成商代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商代普通贵族往往随葬一、二套铜觚爵,平民则随葬陶质觚爵.此觚圈足兽面纹镂空,圈足内壁铸铭文"妇好".妇好墓随葬铜觚多达53件.这未必说明妇好是位善饮的豪放女子,却能使我们想象商代王后的奢华生活.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妇好墓共随葬9件这种通体铸扉棱的铜觚,多数在圈足内壁铸“妇好”三字铭文,也有铸“妇女”二字的,第二字大约是“好”字的缺笔。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罍是大型的盛酒器,这种形制方罍在妇好墓出土两件,成对使用。此罍肩部有双耳,下腹一侧有牛首状小耳。使用时以绳系双耳,拎起腹侧小耳即可轻松倒酒。口部四面均饰有兽面纹,兽面由两条造型奇特的夔龙组成。盖、钮均似四角式屋顶。器底中部及盖里各铸有二字铭文“妇好”。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爵是酒、滤酒器,出现于夏代晚期,是最早出现的铜酒器之一,至商代成为铜酒器的核心器物之一.铜爵的口向两边伸长,一端是倒酒的流,尖首是配重的尾,双柱可以用来悬挂滤酒,
.妇好墓出土铜爵70件,从此可以看出铜爵在商代的重要性.此铜爵錾内壁铸有铭文"妇好".
妇好铜方彝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彝是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发现数量不多,但铸造均精,是中高级贵族使用的酒器.铜彝的特点是四方形器身配屋顶形的器盖,整器宛如一座建筑。此彝纹饰精美,这种以细密云雷、高浮雕动物纹为主纹饰的纹样,是中原文化青铜器纹饰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方法,盖面与钮均呈四阿屋顶状,盖内铸有铭文“妇好”。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甗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器物,将蒸食这一饮食传统从新石器时代流传至今。蒸食将食物的营养、香味最大程度封闭在食器内,食物中的水溶性纤维素损失少,食物软烂适合老人孩童,至今蒸食仍被营养学家大力推荐。妇好墓随葬了铜甗五套,包括三联甗、分体甗和连体甗三种,腹足底都有使用过的烟炱痕。这件连体甗口内壁有铭文“好”字。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中、小型贵族墓一般随葬青铜鼎一或两件,但王室墓之间则悬殊甚大。妇好墓出土方鼎5件(包括成对的4件),圆鼎则有26件,可见圆鼎是铜鼎的主流形态。这两件铜圆鼎的纹饰风格一致,腹部饰兽面纹与夔龙纹,下腹部饰一圈蝉纹带,口内壁铸有铭文“妇好”二字,但纹饰细节差异较大。这样的圆铜鼎在妇好墓出土了12件。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圆鼎在夏代晚期刚刚出现时,鼎足还是模仿陶鼎的中空锥形足。商代中晚期,铜圆鼎已经脱离模仿陶鼎的窠臼,鼎足大多是实心圆柱形足,少数为扁足,造型设计更趋美观、合理。这件铜鼎内壁铸“好”字铭文,是妇好名字的简称。
妇好扁圆铜壶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壶是盛酒器,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妇好墓出土的一对扁圆铜壶代表了早期铜壶的形态。此壶颈部两侧有对称的贯耳供穿绳,腹部以三组兽面为主体纹饰。腹内底有铭文“妇好”。兽面纹可溯源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青铜礼器的兽面纹将神秘、狰狞的神性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充分体现了青铜礼器沟通人神的功能。
妇好扁圆铜壶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圆斝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妇好墓随葬铜酒器多达15种,数量在随葬铜礼器中占四分之三;随葬铜食器只有4种,只占随葬铜礼器的五分之一左右;随葬铜水器只有3种,数量很少。根据妇好墓随葬铜礼器的器类比例即或窥见商人多么重视以酒祭神,多么好酒。
陶
埙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埙是中国特有的吹奏乐器,音色悠远圆润.最早的埙是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只有吹孔没有音孔.至商代,埙发展成为五音孔,可以吹出七个音,材质也有陶、石、骨质.妇好墓出土的三件陶埙在尖顶处开有吹孔,下腹部有五个音孔.妇好墓出土的乐器除陶埙外,还有5件石磬和一组编铙.
妇好铜罐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盛水器.腹外壁铸铭文"妇好"二字.颈一侧有纺织品痕迹.
妇好铜盘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至晚期开始流行.妇好墓随葬了两件铜盘.此盘外壁及圈足上饰有三组夔龙纹和三组兽面纹,盘内底饰一条盘龙纹,龙头两侧分别铸有铭文"妇好"二字.这件铜盘应是妇好宴前饭后行沃盥之礼(洗手)的承水器.
妇好带流鼎形铜器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这种铜器在商代发现极少,似铜鼎与水瓢的结合,方便倾倒汤水,设计巧妙.此鼎腹内底铸有铭文"妇好"二字.
龙形玉玦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有的玉玦体厚、有穿孔,说明更适宜穿绳佩戴而非作为耳饰.除了佩戴,玉玦也有礼仪以及其它功能.古文献记载玉玦还具有表达绝交、决心等涵义.
龙形玉玦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玦龙嘴阔张、臣字眼、蘑菇角、背有穿孔,便于佩戴.龙身以双阴线雕琢出弧线纹,从而凸出阳线,又称"双阴起阳".双勾阴线是商代玉器普遍出现的特征,多见于各类动物形玉器之上.龙形玉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是红山时期的玉龙猪,可以看出妇好墓出土的玉玦是红山文化的延续.
龙形玉玦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玦为半环形或环形有缺口的配饰。除了佩戴,玉玦也有礼仪以及其它功能。古文献记载玉玦还具有表达绝交、决心等涵义。该玦以团龙为造型,上有穿孔,应为佩戴之物。
圆箍形玉饰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这种圆箍形玉饰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包括斜长口、平口,直筒、扁筒等多种造型.有的出土于墓主人的头部,判断是一种发箍.中国古代男女都终生蓄发,用发箍结合发笋可使发髻既美观又不易散乱.有的圆箍形玉饰内部非常光滑,除了抛光技术的缘故,也与经常佩戴摩擦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