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
长沙博物馆)
兽面纹簋
西周高21、口径22厘米。叶家山1号墓出土。盛食器。半环兽首形附耳,下有钩形珥,圈足较高,上腹部饰一周兽面纹,圈足饰卷角龙纹。
曾侯提梁卣
西周,通高30.4、口长14、口宽10.6厘米,叶家山1号墓出土。曾侯提梁卣的器盖、颈部及圈足各装饰两组夔纹,夔纹以半浮雕兽首为中轴线对称分布,装饰风格及纹饰布局一致。商人饮酒风气盛行,同时商人又尊神重鬼,因此商代卣的形制深受其影响,常见夸张的扉棱和兽面纹,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卣上。
曾侯與编钟
春秋,通高40.、铣间21.5厘米,文峰塔墓出土。曾侯與编钟2009年发现于随州文峰塔1号墓。现存8件,其中完整的有6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有两件编钟钟铭中提到,“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伯括上庸,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一件编钟铭文为:“曾侯與曰:余稷之玄孫……”。前两件铭文中提到的括就是曾国始封的国君南宫括。而周天子将南宫括分封到随州,其政治意义与分封齐、鲁是等同的,是为了“君庀淮夷,临有江夏”。而后一件铭文里提到的稷,为后稷,是周人的祖先。有关曾国姬姓的争议,到此就可以尘埃落定。同时,把西周曾侯墓地和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曾国墓地及相关的系列器物铭文串连起来,使得我们对曾国整个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极大地丰富了对周代历史的认识。
蟠虺纹平盖鼎
春秋,通高23.7、口径19.厘米,东城八一大队出土。祭祀或宴享时使用的礼器。盖面饰蟠虺纹,附耳外饰鳞纹,腹部饰綯索弦纹和三角云纹。
凤鸟扉棱鎛
西周,通高29.1、铣间16.5厘米,三里岗刘店毛家冲出土。腹部正反两面装饰相同的兽面纹,左右侧铣棱上有凤鸟顶带钩扉棱。
兽面扉棱尊
《周礼.春官》记载,尊是用来祭祀和招待宾客的酒器,形制有圆尊、方尊和鸟兽造型的牺尊,一般口部较大,下有圈足。尊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形似双手捧“酉”,酉本意为酒,因此“尊”字象征双手奉酒。由于酒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盛酒的青铜尊也成为先秦社会的礼仪象征,由此衍生出了现代汉语中的“尊敬”、“尊长”、“尊崇”等含义。
这件尊所装饰的兽面纹与常见的略有不同,纹饰由鼻翼到面部圆润地隆起,眼睑的结构近似于人目,给人以亲和之感而无兽面纹的威严与诡异,故又被学者称为“神面纹”。羊子山四号墓出土的三件神面纹铜器,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其装饰风格,都是在器物主体部位以半浮雕手法满幅塑出构图近似的人面,使被装饰的眼、鼻、角、耳等更富有立体感。
双耳方座簋
西周,通高27.6、口径21厘米,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是重要的礼器,经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同时出现。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件双耳方座簋上为圆形器体,下有正方形高座。器腹两侧有对称的半圆环耳,半圆环耳体上的装饰造型也比较繁复。器物整体装饰有兽面纹,给人一种神秘之感。方座簋是周文化的产物,使用者多为方国国君或王室重臣。
噩中方盖鼎
这件噩中方盖鼎是噩国铸造,整体造型为长方形体。上方为平盖,四柱足部较高,盖面四角装饰有扁体倒立龙形钮,腹部四面均装饰兽面纹,在盖内阴刻有两行六字铭文:“噩中乍(作)宝尊彝”,在当时这样的青铜盛食器主要是用来盛放牲肉。这件器物造型厚实庄重,纹饰繁复,形制及纹饰特征都具有西周早期风格,与陕西、河南等地西周早期器物极其相似。
扉棱提梁卣(大)
卣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这件器物盖顶立一象首,口沿两侧有对称的半环钮与提梁相连,提梁两端及中部有四个对称的兽首。盖面、器腹装饰四道对称的钩形扉棱,前后扉棱中各有一象首。盖面及腹部前后装饰兽面纹,盖沿前后均饰两对称盘龙纹,圈足前后均饰一首双身龙纹。盖内有铭文一行三字:“乍(作)宝彝”。这件卣器形高大、纹饰奇特、装饰华美,是考古中较为罕见的器物。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一件,器形、纹饰与此器十分类似。
可以看出,湖北出土的西周早期噩国青铜器的纹饰与中原和周原出土青铜器上的纹饰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有些纹饰比中原、周原青铜器更为精美。在器物的表面装饰有造型类似写真的动物头首,而在写真的基本特征上又大胆地进行了突破,创造出与自然物种相异的动物形态,其所隐含的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诡异,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对神灵的敬畏感。
兽面纹甗
西周,通高51、口径31.6厘米,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甗由甑和鬲组合而成,相当于今天的蒸锅。
莲花冠壶
春秋,通高37、口径12.5厘米,万店周家岗出土。九瓣莲花状口,直径微束,有对称的半环形耳,鼓腹,圈足。莲花冠下有一周饰龙纹的宽带凸棱,颈、腹各饰一周双层相互缠绕的环带龙纹。
蟠pan螭chi纹簠fu
春秋,通高19.3、口长25、口宽18厘米,义地岗季氏梁1号墓出土。全身满饰蟠螭纹,呈对称布局,在祭祀或宴享时盛放食物。
青铜鬲
西周,通高13、口径16.9厘米,义地岗出土。炊器。颈部装饰一圈重纹,腹部到足部装饰直棱纹,外侧带扉棱。
青铜鬲
春秋,通高11、口径12厘米,随州出土。炊器。造型和风格延续了西周晚期的风格,腹部装饰兽面纹,外侧带扉棱。
兽嘴三足盉
春秋,通高18、口径17厘米,随州出土。口为神兽形象,盖由铜链与提梁相连,盉身装饰三周蟠龙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