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长沙博物馆)
范金琢玉耀千年——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
耀州窑是我国北方最为著名的民窑之一,其窑场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为中心,包括周边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塔坡等窑在内。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耀州窑因而得名。该窑创烧于唐,成熟于五代,宋时达鼎盛,至元渐趋没落,但炉火延续烧造至今,千年窑火,薪传不绝,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耀州窑器型多样,装饰技法以刻花和印花为主,构图饱满大气,刀法犀利灵锐,图案层次分明,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誉。在宋代,耀州窑产品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是与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齐头并驱的六大名窑之一,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
4月28日至7月9日,长沙博物馆举办“范金琢玉耀千年——耀州窑历代精品陶瓷展”,共展出耀州窑唐代至民国各个时期典型的陶瓷器物116件套以及标本65件。展览分为“云散天青”、“范金琢玉”、“返归质朴”、“民风永淳”四个单元,以耀州窑1300余年的发展史为主线、耀州窑博物馆馆藏的珍品耀瓷为重点,系统展示了耀州窑精湛的制瓷工艺、辉煌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云散天青
(唐至五代时期 公元618~960年)
唐代为耀州窑的初创时期,始烧黑、白、茶叶末釉瓷和唐三彩及琉璃建材,品类多样,造型丰富,且多浑圆丰满。晚唐以后,为烧制优质产品,匠师根据窑区内原料的特性,通过学习越窑青瓷的先进工艺,创出用北方馒头窑在还原焰中烧造优质青瓷的工艺,一改隋唐瓷业“南青北白”的格局,逐渐在北方独树一帜。中晚唐时期,青瓷的烧制日渐加强,至五代,耀州窑迅速发展提升。制瓷工艺不断改进,以烧制青瓷为主流,创烧出犹如“雨过天青”色的高品质天青釉瓷。采用划花、贴花、镂空、剔划花的手法进行装饰。器型多仿金银器,精巧秀丽。在窑址中出土的刻“官”字款和饰龙凤纹的青瓷标本表明,五代时期耀州窑已成为贡窑。
唐
三彩扁壶
唐代(公元618~907年),口径4.6厘米,底径9.4厘米,高8.5厘米。2010年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未来城小区唐墓出土,现藏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敛口,方唇,束颈,圆肩,肩部贴对称双圆耳。扁圆腹,喇叭足。口颈部浮雕卷叶纹。腹部浮雕壶门,内贴宝相花三朵。中间一朵花头完整,两侧各半朵。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瓷土胎,胎白色泛红。

唐
三彩女坐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高约25厘米。2010年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未来城小区唐墓出土,现藏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坐姿。头梳双髻,长圆脸,弯眉凤眼,高鼻,小口朱唇。上身外着半臂,内着窄袖衣。左手抚膝,右臂内曲,手执折枝花搭于右朐。长带于朐前相结合下垂。下着高腰长裙。山字形屐头微露,端坐于筌蹄之上。施黄、绿、白三色釉。瓷土胎,胎白色泛红。
唐
三彩器座
唐代(公元618~907年),残高20厘米。陕西省铜川市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此座平面呈五边形,中空为筒状,器形硕大,施以绿、褐、黄釉,色深,火候较高。运用雕、镂、堆贴、划花等多种装饰手法。

唐 三彩炉

唐 黑釉双耳瓶
唐代(公元618~907年),口径5.4厘米,底径10.6厘米,高40.0厘米。2010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小口,斜折沿,细颈,圆肩,饼足底微内凹,肩上高耸二对称环形扁平双系。施黑釉至腹下近足处,釉色局部略黄。
唐 黑釉钵
唐代(公元618~907年),口径13.2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9厘米,高11.5厘米。陕西省铜川市黄堡新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敛口,鼓腹,饼足,内半施黑釉,外施黑釉至腹下,余露胎,胎色土黄。


唐 白釉绿彩人头埙

唐 白釉碗
唐代(公元618~907年),口径13.1厘米,底径7.8厘米,高3.7厘米。2008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唐 茶叶末釉擂钵
唐代(公元618~907年),口径15.3厘米,底径6.9厘米,高4.8厘米。2003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唐三彩窑址西侧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敞口,翻沿,宽矮圈足,沿及外壁上部施釉,器内露胎,胎色土黄。
唐 茶叶末釉执壶
唐代(公元618~907年),陕西省铜川市电瓷厂南围墙外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唐 白釉盒
唐代(公元618~907年),口径10.2厘米,底径5.1厘米,高7.1厘米。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盖,母口,隆顶,直壁。盒,子口内敛,折腹,浅圈足。盖面及外壁施白釉,盖内顶部施茶叶末釉,口沿及内壁露胎。盒仅外壁施白釉,折腹以下露胎,白釉泛青。
唐 素胎黑花盖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