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2016-11-09 13:56:29)
标签:

长沙博物馆

古蜀王国

三星伴月

陶器玉器

金饰

分类: 时空隧道
                      (2016年10月26日长沙市博物馆)
                   神密的古蜀王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华展
                          三星伴月——陶器、玉石器、金饰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陶小平底罐
   高16.8厘米,底径6.6厘米,腹径19.8厘米,口径15.04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直口、短唇、束颈、转角圆折肩、鼓腹,下腹急促内收,小平底。小平罐是一种以夹灰陶褐陶制作而成的炊器和容器,在三星堆遗址二期开始出现,贯穿了三星堆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常见的标型器物之一。小平底罐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具有形制和时代上的差异,到后期下腹内收越来越斜,器底越来越小,最后发展到近于尖底。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陶鸟头勺把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这件鸟头勺把的喙部如勾,粗壮有力,可能是鹰类猛禽。器物纹饰简洁,寥寥几笔就将雄鹰的气魄刻画得栩栩如生,堪称三星堆陶器中艺术精品。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陶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陶盉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陶器。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微束,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陶高柄豆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高柄豆上部呈盘状,中部为管状的豆柄,中空,与喇叭形圈器足相通,圈足上刻有一眼睛符号。高柄豆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这件高柄豆的圈足上还刻划着一只眼睛,三星堆文物中,眼睛的图案十分普遍,可能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陶瓶形杯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束颈,圆肩,直腹,平底,肩部装饰有8个呈放射状分布的椭圆形孔。瓶形杯是三星堆文化时期很流行的一种饮酒器,数量丰富,形式多样。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陶高领壶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敞口,高领,领部长度约占整器的一半,束颈,圆肩,腹部往下逐渐内收。陶高领壶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陶器之一,早在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中即已出现,出土数量众多。是一种盛水或酒的容器。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陶尖底盏、陶器座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尖底盏为夹砂陶,内侧黄褐色,局部黑色。圆唇,圆弧壁,内底平缓,底中部略呈漏斗状外凸,外底呈在锥状。陶器座为夹砂黑褐陶,束腰,圈足方唇外叠。陶尖底盏及器座同出于一号祭祀坑,估计是配套使用的饮酒具。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金箔璋形饰  金箔虎形饰  金箔鱼形饰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金箔虎形饰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通长11.6厘米,高6.7厘米。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捶拓成形,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部镂空,前足伸,后足蹲,尾巴上卷,呈奔跑状。说明古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而且虎在他们心目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器物呈半圆形,可能是粘附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玉凿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形体较大玉凿,体形厚重,柄端平,刃部为弧形双面刃。玉凿是三星堆玉石工具最大宗的器类。这些玉凿并非实用工具,而是在宗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祭祀物品。
   形体较小玉凿,软玉质,白色。形制规整,磨制较精,通体圆润,刃端明显宽于顶端,顶端两面磨薄,顶端断面略呈椭圆形,圆弧形刃。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玉斤  玉刀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玉斤,器身修长,圆弧形刃外侈。柄上有一直径1.2厘米的单面管钻穿孔,孔是刻划两条平等阴线。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工具,仅此一件为单面凸刃,其形制类锛,较锛体长。
   玉刀,直背较厚,刃薄则锋利,后端收束成直柄,其上刻画回形和平行线纹饰。这种玉刀在天星堆两个祭祀坑仅出土一件,其形制与中原地区同期的直柄青铜刀十分相似,玉刀也应为不具实际用途的礼器。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玉 瑗   玉戚形壁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玉瑗,碧玉质,淡绿色微黄。体薄,肉面平。边缘凸起,肉两面有五组同心圆阴线纹,每组两圈,各组之间又有同心圆浅凹槽,各组同心圆之间的距离相等,阴线纹线条均匀流畅。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壁制象天,下所谓“以苍壁礼天”,是祭天的礼器。
   玉戚形壁,平面呈鞋底形,两面平,边缘较薄,中部较厚,有一圆形穿孔,孔缘向两面凸起成高领。凸领呈圆筒形,中腰微向内收。发掘者因其中间有圆孔,外形类“戚”,将其命名为“玉戚形壁”。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玉  珠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一串共41颗。碧玉质,有绿、黄绿、栗黄三种颜色。大都为圆柱形,个别为鼓形,大小不等。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玉戈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长40厘米,宽10.1厘米,厚0.8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形体宽大,援呈三角形,在援本部两面正中阴刻有长方形的几何纹饰。全器呈黄褐色,上有流水状纹理,色调明快,制作非常精美。“戈”本来是作战的兵器,古代有“金戈铁马”的说法。但商周时代真正用于作战都是青铜兵器,玉石兵器已经丧失了它实用功能,加之玉器质地比较脆弱,容易破碎,因此我们认为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玉戈应该是用于宗教表演仪式中,作为仪仗法器使用的。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玉  璋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1、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该器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炮等多种工艺,在选材上充分利用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以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2、器体窄长,两面平,两侧较直。射中部两侧微内凹,前部逐渐宽出,前端成叉形刀,叉口较深、稍宽,刃锐利。射本部两侧上下各镂刻有一组向内勾卷的云雷纹齿饰。尾部较短,与璋身宽度基本相等,两侧直,后缘斜抹。
   璋是祭祀南方神位的礼器,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玉璋的器身,专业术语称为“射”,下端柄部称为“邸”,器身两侧有加工精细的多齿形扉棱,扉棱中间有圆形穿孔和镂刻的线条纹饰。玉璋用途其实很广,不仅用于祭祀,还可用于军事上发兵的依据,但璋的流行时间并不太长,在出土的战国文物中就很少见了。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走进古蜀王国——三星伴月(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