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长沙市博物馆)
神密的古蜀王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华展
三星伴月——青铜器物(A)
10月中下旬,星城似乎每天都有是风风雨雨,野外去不成,只能奔图书馆博物馆了。一早乘地铁到达滨江文化园,举目四望,幢幢高楼迷失在雨雾之中,江面迷迷濛濛,平日里清晰可见的上下两座大桥变得若有若无,飘飘渺渺。九点半,进入长沙博物馆看文物特展。
长沙博物馆中华文明特展系列“神密的古蜀王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华展”,汇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精华,以青铜器、玉石器为主,兼及金器、陶器,包括人物与动物造像、眼睛形器、玉石礼器与金饰等种类,分为“三星伴月——三星堆古蜀王国神庙密宝”、“金沙遗珍——金沙时期古蜀国祭祀重器”、“蜚声寰宇——三星堆与金沙的巨大影响”三个部分,展出137件(套)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
蜀水巴山,钟灵毓秀。以成都平原为重心的巴蜀地区,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和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曾经许多年,古蜀邈远厚重的历史却为神话传说的恢诞谲怪之词和方志笔记的只言片语所遮蔽,无怪乎唐代大诗人李白亦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千载沧桑,风涛涤荡,神秘古蜀史犹玉垒云障,令人难辨其真。
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廓清古蜀史迷雾,几代考古学人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元1986年夏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现,公元2001年初春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现发掘,使沉睡数千年的地下蜀史翻开了尘封的秘密,大宗古蜀秘宝横空出世,震惊天下,被誉为20世纪和新世纪开篇的中国考古最为重大之发现。两者是相距仅38公里的大型都城遗址,其兴废年代前后紧密衔接,系古蜀先民先后建立的古代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众多的实物例证再现了辉煌璀璨的古蜀文明,深刻抉示出古代巴蜀具有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类型,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成为信史,雄辨地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三星堆文物与金沙文物填补了中华文化演进序列中的缺环,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物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一,其声名早已蜚声世界。其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石器、卜甲、象牙______品类赅备而内涵深邃,风格特异,谱写下古蜀历史最为雄浑壮美的诗篇,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文华斑斓无限精彩的古蜀社会。其价值及认识意义远远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研究中华文明及人类早期文明发展演进最可宝贵的实例之一。
千载蜀魂,精气长存,“三星”与“金沙”辉映,光焰万丈,永耀历史的星空!且让我们走进古蜀王国,领略古蜀先民的智慧杰作。



铜戴冠纵目面具
面具高31.5厘米,宽77.4厘米,通高82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面具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密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出。一般认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亦有认为“纵目”应“竖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联系夔龙形额饰的造型,认为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



铜人面具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面具呈“U”形,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眼、眉、鼻、颧骨皆突出于面部,粗长眉作扬起状。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多有方形穿孔,系利用面具上的穿孔将其上下串挂在木柱上。三星堆铜面具的功能用途主要是作为吁请神灵降临、祭祀祈祷的对象。


铜人头像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平顶,方颐,粗眉,立眼,蒜头鼻,阔口,大耳,耳垂穿孔,颈较粗,前后呈倒三角形。发辫垂于脑后,上端扎束。头像呈倒三角形,推测是应另有铜质或其他材质的身躯或木桩与之结合使用。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高45.8厘米,头纵径17.8厘米,横径1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分平顶和圆顶两型。人头像造型与未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造型大致相同。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合方法,是用生溱调和石灰作为粘合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耀人眼目,尊严高贵,气度非凡。
青铜人头像粘金面罩,表明古蜀人已经视金为尊。人头像作为常设于神庙中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贴金,其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美观,而与祭祀内容和对象有关,金面罩或许有娱乐以使祈神更灵验的作用。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人头像中,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仅有四件,可能代表了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铜太阳形器
商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作用的。器物系彩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5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再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这件器物在用途上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车轮,也有人说是盾牌上的饰物。且不说太阳轮的用途如何,单将这么规则的圆形平均分成五等份就非常不容易了,可见古蜀人对数学和几何学已经有相当的认识了。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表现太阳的器物,上面的小孔用于起固定作用,用来挂有宗庙殿堂之上,作为太阳神的标志受人们顶礼膜拜。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可以推知,在商代的古蜀国已有专门祭日的仪式,并当在古蜀诸多的祭祀仪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关资料取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