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长沙博物馆)
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

永生之念
古人崇信人死亡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和生前一样,因而,人死后安葬的墓室需依照世间生活的建筑,以追逐永生之梦。在汉代中山国和长沙国王室墓中,发现了凿山成陵、深坑巨椁的豪华地宫和天子葬制——黄肠题凑,陪葬品中更是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专门用于敛葬的金缕玉衣。这些玉器纹饰优美,雕刻精细,而葬制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无不显示出汉代王室的尊严与气度。




窦绾金缕玉衣
窦绾金缕玉衣:西汉。长1.72米。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汉代人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玉敛葬。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的殓服,同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部分组成。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编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根据身份的不同用银线、铜线编结,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窦绾玉衣使用玉片2160片,金丝700克。玉衣头下有鎏金镶玉铜枕。内有玉制眼盖、耳、鼻塞和口,下腹部有圭形器和肛门塞,手中握有璜形玉握。玉衣内放置玉壁15块,其中胸部11块,后背4块。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是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棺椁圭形玉饰
棺椁圭形玉饰:西汉。长13.7—13.9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河北博物院收藏。玉壁及圭形玉饰,均为棺处壁镶嵌的饰物。根据玉壁的出土位置及数量,推测棺的前后两端各嵌有大型玉壁一块,棺盖及左右两侧各嵌有八块玉壁。此外,还有八块圭形玉饰,分别在棺的两侧,各侧四块,在棺及棺盖的口部,上下对应,可能为象征的“小腰”之用。《释名▪释丧制》:“棺束曰缄;缄,函也。古时棺不钉也,旁际曰小要,其要约小也。”

窦绾棺椁玉壁
窦绾棺椁玉壁(三件):西汉。直径13.8—25.8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河北博物院收藏。

棺椁鎏金铜铺首
棺椁鎏金铜铺首(两件):西汉。长23.4厘米,宽13.2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河北博物院收藏。铺首竖耳怒目,额作山尖形,有凶煞之感。此铺发现于棺床上,推测为椁壁上的饰物,同时也是调整棺椁的器具。

凤纹壁
凤纹壁:东汉。直径193厘米,厚04厘米。1959年河北定县北庄子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玉壁正背两面均雕琢纹饰。在靠近好的风缘部分雕饰蒲纹,中间以一周绳纹相隔,外缘雕饰三只变形凤纹环绕,头高昂,弯躯,长尾末端呈云头状。玉质坚硬,雕琢精美。

蒲纹玉壁
蒲纹玉壁:西汉。直径25.7厘米,内径5厘米,厚0.8厘米。1993年长沙望城坡渔阳王后墓出土。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青玉,两面纹饰相同,内圈装饰蒲纹,外圈以粗细相间的线条阴刻龙纹图案,以绳纹带间隔。


石女俑
石女俑:西汉。高34.5厘米。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河北博物院收藏。墓葬中的人俑是中国古代陪葬用的假人,取代了早期的活人殉葬。此俑脸呈倒三角形,头顶分发,脑后梳圆髻,髻旁有以绳垂至背上。身穿右衽衣,跪姿,双手拢于腹前。

石男俑
石男俑:西汉。高46.5厘米。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河北博物院收藏。 此俑为国字脸,小眼睛,直鼻梁,颊内陷,口紧闭。面容略显忧郁,双臂下垂,呈跪坐姿态。

蒲纹玉壁
蒲纹玉壁:西汉。直径14.5厘米,厚0.6厘米。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一号墓出土。长沙博物馆收藏。青玉,局部有黑色沁。两面雕琢纹饰相同,以绳纹带间隔,通体饰蒲纹。

三凤蒲纹玉壁
三凤蒲纹玉壁:西汉。直径16.5厘米,内径7.5厘米。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一号墓出土。长沙博物馆收藏。青玉,局部有黑色沁。两面雕琢纹饰相同,以绳纹带间隔,内圈饰蒲纹,外圈以粗细相间的线条阴刻躯蜷曲、长冠曲喙的凤鸟。

双凤纹玉壁
双凤纹玉壁:西汉。直径14.4厘米,厚0.3厘米。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一号墓出土。长沙博物馆藏。青玉,局部有黑色沁。两面雕琢纹饰相同,以绳纹带间隔,内圈饰蒲纹,外圈以粗细相间的线条阴刻躯蜷曲、长冠曲喙的凤鸟。

龙纹壁
龙纹壁:西汉。直径19厘米,内径4.8厘米,厚0.5厘米。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碧玉质,玉壁两面纹饰相同,内圈雕琢排列整齐的谷纹;中间以一周绳纹相隔,外圈以粗阴线琢四组夔龙纹,夔龙顶上分出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玉质莹润,雕琢精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