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长沙博物馆)
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


西汉王朝建立前后,刘邦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广立异姓诸侯王,与辅佐其成就霸业的功臣们共分天下。公元前202年,封吴芮为长沙王,建立吴氏长沙国,建都临湘(今长沙)。吴氏长沙国因无嗣失国后,汉景帝于前元2年(公元前155年)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王,建立刘氏长沙国;前元3年(公元前154年),封刘发的兄弟刘胜为中山王,建立中山国,定都有卢奴(今定州)。彼时,长沙国与中山国,一南一北,成为汉室英藩,为促进汉王朝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和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5月18日至8月28日,长沙博物馆举办“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地文物精品展”。展览分“匡辅霸业”、“王侯威仪”、“永生之念”三个部分,介绍了两汉长沙国与中山国分封的历史,重点以两个诸侯国王侯贵族墓葬出圭的精品文物以及王陵葬制的比较展示,还原汉代王侯贵族的奢华生活,展现了汉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从中既可以领略到南北文化的差异,又可看到在封建王朝大一统局面下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趋势,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次展览是长沙博物馆中华文明系列特展的第二个展览,挑选了汉代两个代表性诸侯国长沙国和中山国的出土精品文物130余件套。通过这些精品文物,我们得以窥见当年汉室的雄风和汉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个展览也是长沙博物馆首次与河北文博机构的合作。
“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
匡辅霸业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分封功臣吴黄为长沙王,建立吴氏长沙国,至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吴氏因无嗣而失国。为了维护刘氏家国天下,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王。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封刘胜为中山王。长沙国扼守南陲,中山国屏障北境,镇抚边疆,拱卫中土,维护了西汉王朝政治的稳定。

“长沙王玺”金印
“长沙王玺”金印:西汉。边长2.2厘米,高2.1厘米。2009年长沙“12.29”墓葬盗掘案缴获。据传出土于长沙国王陵。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印金质龟钮,方形。印面阴刻篆文“长沙王玺”四字。钮龟四足俯卧,背脊隆起,安详端庄的盘踞于印台之上。龟身装饰有戳印圆点纹、平行线和六角形纹。龟腹下有一圆穿,用以系绶带。印重90克。
“长沙王印”金印
“长沙王印”金印:西汉。底长1.65厘米,高1.65厘米。2009年长沙“12.29”墓葬盗掘案缴获。据传出土于长沙国王陵。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印金质龟钮,方形,印面阴刻篆文“长沙王印”四字。钮龟呈站立状,龟首上翘,龟身抬起,有昂然挺拔之气。龟身装饰有戳印圆点纹和六角形纹。龟身下有凹窝,用以系绶带。印重32.5克。
“安成侯印”金印
“安成侯印”金印(复制件):西汉。2007年江西莲花县罗汉山汉墓出土,江西莲花县博物馆收藏。金质龟钮,缪篆“安成侯印”四字。安成侯始封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传至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安成侯国被撤销,共传三代。第一代安成侯为长沙王刘发次子刘苍,封地在豫章郡安成县,即今江西莲花县。
“桓驾”白玛瑙印
“桓驾”白玛瑙印:西汉。高2.1厘米,边长2.6厘米。1990年长沙橡胶厂汉墓出土,长沙博物馆藏。此印出土于“桓”姓贵族墓葬,系私人印信。印面正方形,覆斗形钮,上有鼻穿,印面阴刻篆文“桓驾”二字。
“闵都君印”金印
“闵都君印”金印:西汉。高0.9厘米,直径1.3厘米。1976年长沙复兴街汉墓出土,长沙博物馆藏。半球体,印体横贯一穿以系绶带。印面周边阴刻一圈边栏,栏内随形阴刻篆文“阆都君印”四字。
刘展世龟钮铜印
刘展世龟钮铜印:西汉。边长1.7厘米。1965年定县三盘山120号汉墓汉墓出土,河北文物研究所藏。印为方形,龟钮。印面篆书阳文“刘展世印”四字。刘展世此人正史无载,根据墓葬形制及墓中随葬的大量车马器,加上“刘展世”、“刘骄君”两枚印章的出土,推测墓主人应是西汉中山国刘氏王族之后裔。
刘骄君铜印
刘骄君铜印:西汉。边长1.5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1965年定县三盘山120号汉墓汉墓出土,河北文物研究所藏。印为方形,顶端横贯一系孔。印文篆体,阴刻篆文“刘骄君印”四字。此印出于该墓椁室内,同时出土一枚“刘展世”印。刘骄君此人正史无考,根据墓葬形制及墓中随葬的大量车马器,以及埋葬地点,推测墓主人应是西汉中山国刘氏王族之后裔。
金饼
金饼:西汉。高1.2厘米,直径6.4厘米。2008年望城风蓬岭一号墓出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圆饼形,正面光滑内凹,上有裂纹,边缘錾刻“V”形符号,背面粗糙呈蜂窝状。每件金饼重250.5克,即汉初的一斤。据考证,此金饼为刘发家族酎金祭祖专用。
马蹄金
麟趾金
马蹄金:西汉。底径5.9厘米,上口径4.6厘米,垂直高度3.5厘米。1973年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装饰精美华丽,形如马蹄,斜壁向上略收,壁前高后低,壁面饰以四道较为规则的横向波纹,上壁周缘以金丝掐成的珠花纹样镶饰,上口略小于底径,上口嵌物石化。此类马蹄金定县40号汉墓中发现大小各2枚。此枚马蹄金加镶嵌物重272.85克。
麟趾金:西汉。底径4.8*1.5厘米,上口径2.7*1.25厘米,前壁斜高5.5厘米,垂直高度3.4厘米。1973年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整体似趾瓣状,中空,长斜壁,前壁斜度较大,后壁较短,上壁周缘以金丝掐成纹样镶饰,后侧有一金丝盘成的珠花状结节,上口镶嵌一椭圆形白玉面。底部略成椭圆形,前略尖,后略圆。通体经抛光华丽精美。加镶嵌物重67.65克。
花瓣纹金扣饰
花瓣纹金扣饰:西汉。高0.5—0.6厘米,直径0.7—0.9厘米。1993年长沙望城古坟垸“渔阳”王后墓出土,长沙简牍博物馆藏。半球状,浇铸而成。外饰涡纹,内空凹,中设一横梁,以系丝绶。
五铢钱
五铢钱:西汉。直径2.55厘米。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汉武帝实行货币改革后铸行的钱币。铢为汉代最小的重量单位,24铢这一两,一铢约为今天的0.65克。五铢钱最初由地方各郡国自行铸造,币的字形和规整程度很不一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令钱币铸造机构上林三官专职铸造,郡国五铢钱停止流通。五铢自汉至隋沿用700余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