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凤凰古城)










从凤凰文化广场(又名从文广场)一侧的古街道门口向前走,远远的就可以看到一座醒目的类似石牌坊的照壁,上刻三个大字: “凤凰城”,落款是: “朱镕基
辛己春”。朱镕基是湖南长沙人,据说在2001年4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考察和游览完凤凰城后,当地官员请他题词。朱镕基照例坚守自己不乱题词的作风,只用毛笔在一张不大的宣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全文是“朱镕基
辛己春”,这便成就了这座著名的凤凰古城牌坊。牌坊前拍照的人络绎不绝,想留个影还真不容易,不仅得有耐心,还得眼疾手快。牌坊随近照例徘徊着一些当地照相人,他们手拎民族服饰、肩挎相机,不停地招揽生意。似乎让他们拍照片的并不多见,大多是租他们的服饰道具,然后自己拍摄。





距离凤凰城牌坊约200米处有一座大宅院,大门外的原木色标牌上写着:中国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这座院落占地1600多平方米,是前清凤凰厅道台衙门的组成部分,也是原道台陈宝箴举家来到凤凰一家三代生活过的地方。凤凰文化人雷雨田先生集资修复了这座百年老屋。陈宝箴故居陈列着陈宝箴后裔捐赠的家族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展示中国文化贵族陈宝箴世家的生活遗迹,以及他们与古城凤凰的深厚渊源。走进陈宝箴百年老屋,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们能感受到历代儒家: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精神。




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清末维新派。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51年为举人。1894年,任直隶布政使。1895—1898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出刊《湘学报》。
光绪元年(1875年)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辰、沅、永、靖道职务,驻凤凰厅。当年,陈宝箴一踏进凤凰城,便接到状纸,告境内欧阳家族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且与官府勾结,百姓怨声载道。陈宝箴经过明察暗访,在掌握充分证据后,一举铲除,顿时百姓拍手称快,社会秩序稳定。此外,陈宝箴还教当地百姓种红薯,制作红薯干,教百姓植茶种竹等,以增加经济收入。凤凰城为明清军事重镇,屯军众多,但是山高路险,加上城西沱江水流湍急,江中怪石林立,舟船不能直通城下。陈宝箴决定组织民工为疏通沱江。陈宝箴节衣缩食并捐凑出了私俸,经过7个月的努力,工程告竣,从此“自泸溪北通沅水,舟楫辐辏城下,兵民大欢”。结束了凤凰城下不通舟船的历史,大大便利了凤凰与外部的交往。
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是代表中国旧文学的晚清民初的著名诗人,“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三立长子陈衡恪,字师曾,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交谊极深,曾劝齐白石变法,自创风格,王雪涛、王子云、李苦禅、刘开渠等皆出其门下。陈三立三子陈寅恪为史学大家,留学海外二十年,通十余种文字语言,真正的学贯中西。三十多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起受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四大导师,为公认的现当代国学大师之一。陈衡恪次子陈封怀,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为我国的植物园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为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陈宝箴世家有“一门四代五杰”、“中国文化之贵族”之称,是中国近现代名人史上最耀眼的文化型家族之一,也是新《辞海》中唯一享有五个独立辞条的人才群体。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