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2015-09-08 08:27:56)
标签:

商周青铜器

豕尊

象尊

象纹兽面纹大铙

兽面纹尊

分类: 长沙记忆
                   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三)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湖南是中国南方发现商周青铜器最多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作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其独具地域特色的器物特征和历史内涵,件件堪称古代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象纹兽面纹大铙,商,通高103.5厘米、甬长36.3厘米、铣宽69.4厘米,重221.5千克, 1983年宁乡黄材镇月山乡转耳仑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
   铙是打击乐器,主要用于军旅和祭祀活动。这件大铙重221.5千克,目前所见商代铜铙中体量最大的,被誉为“铙王”。主体作合瓦形,下附圆筒形甬,正鼓部饰一对卷鼻小象,两两相对,神情惟妙惟肖,好似两象在交流嬉戏。整个纹饰细腻,立象形象生动、活泼,使用时口朝天,柄置于座上,敲击其侧,声音雄浑空阔,悠扬久远,反映出商代高度的青铜铸造技术水平。商代人最重视对祖先对自然神的崇拜,每次祭祀要用大量的牺牲和礼器,大量青铜乐器在祭祀后被就地埋藏下来。而如此大件青铜器被单独发现在遗址旁,在当时应是用作祭祀的礼器。这件大铙的旋上有双身虎纹,隧部一对卷鼻小象浮雕。大铙又称大钲、早期甬钟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打击乐器,能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在一起。它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主要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是这种器物发现的中心。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云纹铙,商或西周(公元前11或10世纪),通高66。3、甬长24、铣宽49。6厘米,重79千克。1973年宁乡黄材三亩地出土,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该铙光洁如碧玉,呈合瓦型,有旋。商代青铜乐器。1973年9月宁乡县黄材镇三亩地出土,通高67厘米,铣间宽49.8厘米,鼓间宽31厘米,重79公斤。出土时置于一个椭圆形坑内,距地表30厘米。颜色碧绿,纹饰非常规整,主纹为云纹组成的兽面,两目高起作菱形。同坑还出士有玦、虎、鱼、菱形刻纹柄形器等玉器和多件铸造十分精良的有銎铜削。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兽面纹尊,商,通高73.2厘米,腹径39.8厘米,口径61厘米,1966 年华容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水)器。腹部饰兽面纹,肩部有3个圆雕的牺首和3只立鸟相间排列。以云雷纹为地,纹饰粗大,特别是其地纹,比一般铜器上的地纹要粗大,腹部和圈足间有三个很大的“十”字形镂孔。该器造型高大,装饰精致,与著名的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代表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铜时代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与科技水平。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马纹方座簋,西周,株洲均坝出土,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象尊,商,高22.8厘米、长26.7厘米、宽14.4厘米,重2.775千克。1975年株洲醴陵市狮形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象形而中空,象鼻上卷为流,凿背为口,失盖。象腹肥硕,四足敦实,尾短下垂,整体雕塑生动逼真。器身满铸纹饰。象鼻前段饰凤鸟,凤尖喙铩羽,凤冠上伏一虎,似口衔蟠虺,流下亦倒悬一虺。象额对称各饰一只卷曲的蟠虺,自耳颈至腹臀及四足,以云雷纹为底,分别铸饰饕餮、虎、夔龙、凤鸟等图像,整个器物表面共装饰20余只动物个体,繁缛瑰丽,堪为商周时期动物造型青铜酒器的代表之作。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豕尊,商(公元前12世纪)。通长72、通高40厘米,重19.75千克。1981年湖南湘潭县船形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猪是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生,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就出土了不少猪形图案的装饰器。豕作站立状,两眼圆睁,两耳招风,长嘴上翘,犬齿尖长,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四肢刚健,腰背有一椭圆形孔,有盖,盖上有一立鸟作捉手。在器物的前后肘部有圆孔,内置直径1.4厘米的圆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

  该器物头部刻有兽面纹,盖面、腹部饰鳞甲纹,四肢和臀部饰倒悬的龙纹,疏密相间的纹饰将此器装饰得神秘而又高贵。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体形庞大,形象写实,可见当时设计者的观察写实能力。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谭国斌艺术博物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